华尔街日报:特朗普因担心报复,未就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实施制裁! 10月24

自由轻羽事 2025-10-25 22:53:37

华尔街日报:特朗普因担心报复,未就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实施制裁! 10月2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已拟定针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次级制裁备忘录,却在提交最终审批时被总统本人否决。 这一决定的背后,并非对中俄贸易的默许,而是对中方可能采取的直接报复心存忌惮,尤其害怕稀土磁铁这一关键资源的供应受限,让本就复杂的地缘博弈更添变数。 所有人都以为,以特朗普以往的行事风格,大概率会毫不犹豫地签署批准,毕竟此前他曾多次高调宣布对俄制裁,甚至称部分措施“规模巨大”。 可谁也没料到,在与普京的阿拉斯加会面之前,特朗普突然按下了暂停键,直接否决了这份已然成型的制裁方案,这样的反转着实令人意外。 难道特朗普真的转变了对俄强硬立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近期刚宣布暂缓与普京在匈牙利的会晤,理由是“感觉时机不对”,紧接着就推动对俄能源企业的新制裁。 欧盟也迅速跟进抛出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种种动作都表明其对俄施压的大方向并未改变。可为何偏偏在涉及中国购俄石油的制裁上退缩了?核心症结还是在于对中方报复的深层顾虑。 稀土磁铁的供应问题,更是特朗普决策时的重中之重。这类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却是国防和商业技术领域的“工业维生素”,小到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大到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它的支撑。 美国在高端制造和国防工业领域对稀土磁铁的需求巨大,而中方在全球稀土加工和供应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中方再次限制出口,美国相关产业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 试想,没有足够的稀土磁铁,美国的军工企业如何维持先进武器的生产?科技公司的创新研发又怎能顺利推进?这种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核心资源,一旦断供,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特朗普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回顾过往,中方在资源管控上的决心和能力有目共睹。此前面对外部压力时,中国曾对稀土相关产品的出口进行规范调整,瞬间引发全球相关产业的震动。 美国企业深知其中利害,多次呼吁政府谨慎行事,避免因制裁引发中方反制。特朗普作为商人出身的总统,对利益得失的计算尤为精明,他清楚知道,制裁中国购俄石油可能带来的短期政治收益,远不及稀土磁铁断供造成的长期损失。 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量,让他最终选择了否决制裁方案,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实力才是谈判的底气”这一道理。阿拉斯加的会面背景,更让这一决策增添了现实考量。 美俄领导人的此次会面,本就承载着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的期待,特朗普此前与普京通话后曾高调宣布会晤计划,却在后来突然取消,背后已然充满了复杂的利益博弈。 如果此时贸然对中方实施制裁,必然会激化中美矛盾,甚至可能促使中俄进一步深化合作,形成更紧密的战略协同。这对于美国想要通过施压迫使俄罗斯接受其政治解决方案的目标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毕竟,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虽然联合盟友持续对俄施压,但始终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若再树一中方强敌,局势只会更加失控。国际社会对此次制裁否决的反应各不相同。 部分美国鹰派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中国的“妥协退让”,会削弱美国的外交威慑力;而理性的声音则认为,这一决策体现了务实的外交思维,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升级。 事实上,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单边制裁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中从俄的石油贸易,本就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正常商业行为,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干预他国正常贸易往来,本身就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公平正义。 特朗普的这一决策,也暴露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想要通过制裁打压竞争对手,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其他国家的关键资源和市场,不敢彻底撕破脸。 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正是美国单边主义政策遭遇困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美国发起的诸多制裁措施,最终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损害了自身的国际信誉和经济利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从来都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国若一味凭借自身实力搞单边制裁、极限施压,最终只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特朗普否决针对中国购俄石油的制裁方案,看似是一次政策反转,实则是对现实利益的理性权衡,也给国际社会敲响了警钟: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零和博弈终将害人害己。 任何国家都无法凭借自身意志随意左右他国的正常经贸往来,实力对等的情况下,相互尊重才是避免冲突的关键。希望各国都能摒弃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让全球化的红利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0 阅读:78
自由轻羽事

自由轻羽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