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康为什么对我们恨之入骨?可能就是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爸爸被解放军俘虏了两次,每次解放军都给发放回家路费,可他爸又偷偷参加国军,最后一次又参加国军随大部队逃到台湾。 这种经历说起来其实也不稀奇,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在战乱中反复挣扎,今天在这边,明天又站在那边,但问题是,赵父的这种反复,可能在赵少康心里留下了复杂的印记。 从现实层面看,他父亲的反复参军说明他对党没有太多认同感,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是“幸存者”,靠自己机灵逃过一劫,这样的人,到了台湾后自然就更容易接受那个时代的宣传教育,从而灌输到下一代。 赵少康作为家中长子,从小耳濡目染,听着父亲讲这些“逃难史”,心里难免会把解放军当成某种“威胁”,而不是释放他父亲的“恩人”。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赵少康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他早年在政坛上还是国民党内的改革派,可越到后来,越往深蓝靠拢。 尤其在对大陆的态度上,越来越极端,从文化到政治,从经济到舆论,他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把大陆当作对立面。 他不是不知道现实,也不是不了解大陆的发展,但他就是不愿意正视,可能在他潜意识里,大陆永远是那个“敌对阵营”,哪怕现实已经变了,他的思维还停在上个世纪。 值得注意的是,赵少康在媒体圈打滚多年,善于操弄话术,他懂得怎么迎合岛内那一小撮对大陆充满敌意的群体。 每次一说到大陆,他都会抛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什么“统战渗透”“认知作战”,完全不管事实如何,就是要制造恐慌氛围,他知道这样做能吸引眼球,也能巩固他在深蓝阵营中的地位。 可问题是,他这种言论伤害的不是大陆,而是两岸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理解和信任。 从他父亲的经历来看,赵少康其实应该对解放军心存一份感激,两次被释放,还给路费,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极为罕见的宽容。 他父亲能安然逃到台湾,能有后来的生活,也多亏解放军没有赶尽杀绝,但赵少康偏偏不愿承认这段历史,反而像是要为父亲的“逃脱”找一个正当理由。 甚至有点像是在替父辩护:不是我爸反复,是对面不可信,是大陆不安全。 这种心理投射越压越深,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种敌视的态度。 其实,赵少康的问题不是认知出了错,而是情感上从未真正放下,他心里始终有一个敌我分明的旧逻辑,把大陆当作那个让他父亲“背井离乡”的源头,而不是那个曾经放他父亲一马的政府。 他不愿意接受大陆已经变了,也不愿意面对自己家族历史中的那段“被释放”的尴尬,他宁愿相信父亲是“逃出生天”,也不愿承认其实是我党仁政。 这种情绪被带入政治表达里,就变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敌意,而这份敌意,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出于情绪。 观察者网《苑举正:赵少康,“政治金童”变“政治乩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