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没来…马英九没来~赵少康没来…几乎都没来…他来了,每一次都没落下,他就是苑

福星徠说事 2025-10-26 11:57:54

郑丽文没来…马英九没来~赵少康没来…几乎都没来…他来了,每一次都没落下,他就是苑举正   当台湾光复80周年的纪念钟声在大陆敲响时,不少人留意到一个特别的景象:台湾政坛和舆论场里的不少知名人物,像郑丽文、马英九、赵少康这些常被提及的名字,这次都缺席了大陆举办的纪念活动,甚至可以说,相关的重要人物里,几乎没几个到场。   但就在这份“缺席名单”的对比下,有一个身影格外醒目,苑举正,他不仅来了,而且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一次都没落下”。   这次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大会,苑举正专程来到北京,接受采访时的话语里满是真切的情绪。他笑着说自己不是“凡尔赛”,但言语间难掩参与纪念的自豪:“我人现在就在北京,要直接参与台湾光复80年的纪念大会”。   他还特意提到,现在自己成了台湾陆委会“瞩目的对象”,因为陆委会早就呼吁不鼓励台湾民众参与大陆的纪念活动,甚至明确不准参加相关活动。   可苑举正毫不避讳地戳破:“可惜陆委会讲得太晚了,我从一出生开始,只要有台湾光复纪念,我就一定参加”。   作为抗战家属,他提起这段历史满是沉重与坚定:3000万同胞牺牲换来的抗战胜利,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光复台湾,陆委会不准庆祝的说法“毫无道理”。   他还直言,要是台北有大型庆祝活动自己也愿意参加,“自己不庆祝,还叫别人不要来庆祝,哪有这样的道理”。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坦诚自己的激动与感动,大陆明定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让他真切感受到“统派在台湾并不孤独,大陆看到了我们的努力”。   而他的坚守,还有另一份深意:替逝去的父亲完成该做的事,他甚至许下心愿,要好好活着,参加台湾光复90周年、100周年的纪念。   在我看来,这场“缺席”与“坚守”的对比,早已超越了一次活动参与本身,藏着最真实的立场与情怀。   郑丽文、马英九、赵少康这些人的缺席,或许各有考量,可能是怕触碰到台湾当局的敏感神经,也可能是想在两岸议题上保持“模糊态度”,可这种“避嫌”背后,恰恰少了一份对历史事实的敬畏。   而苑举正的“每一次都没落下”,才是真正戳中人心的地方。   他的坚守,从来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源于刻在骨子里的身份认同,“我是个中国人,我是山东人,我也是台湾人”。   这份认同,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和家族记忆、民族历史紧紧绑在一起的:作为抗战家属,他比谁都清楚,台湾光复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同胞用鲜血换来的,否定这份庆祝,就是否定历史,否定先烈的牺牲。   陆委会的禁令,本质上是在试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结,可苑举正的回应字字诛心:“否定事实终究不得好下场”。   是啊,历史就是历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光复台湾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这是铁打的事实,不是谁一句“不准参与”就能抹去的。   苑举正的每一次到场,都是在给那些试图歪曲历史的人“上一课”,历史的真相,永远有人在守护。   更难得的是,他的坚守让我们看到,台湾的统派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当他说“大陆看到我们的努力”时,那份激动里,藏着两岸同胞对统一的共同期盼。   在两岸关系复杂的当下,苑举正的身影就像一面旗帜,告诉所有人:不管有多少阻力,总有人会站出来守护民族大义,总有人记得“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根脉。   那些选择缺席的人,或许暂时避开了压力,但苑举正用行动证明,真正能被历史记住的,从来不是趋利避害的“聪明人”,而是坚守初心的“勇敢者”。   苑举正的每一次到场,都是对台湾光复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定守护。   他的背影,藏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映照着两岸统一的必然趋势。   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会有短暂的迷茫与退缩,但总有像苑举正这样的人,用一次次的坚守,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苑举正“每一次都没落下”的坚守?

0 阅读:39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