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真的憋不住“破防了”!他无奈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都是从吉利挖过去的,没有吉利培养这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 这话得结合吉利的家底看才够味儿,虽说造车才28年,吉利在教育上已经砸了30多年,花了超百亿办了七所高校,光毕业生就养出20万,其中80%都扎在汽车行业里。 就说湘潭理工学院吧,和吉利基地搞“精益制造人才项目”,36个学生里挑8个去一线实战,现在基地近八成班组长都是这儿毕业的,去年星愿车型76天造20万辆的“速度奇迹”,就有这些学生的功劳。 但架不住新势力组团来挖墙脚,威马创始人沈晖以前是吉利的董事兼副总裁,后来直接带着技术班底单干;小米更狠,把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挖走,还捎走了100多个核心工程师,全是管底盘调校、智能驾驶的关键角色。 最讽刺的是威马,靠着挖来的人快速造车,结果因侵权被判赔吉利6.4亿,现在早破产清算,负债都203亿了。 李书福看着自家“人才森林”被薅羊毛,也只能嘴上说说,换谁能不憋屈? 在我看来,李书福的无奈藏着两层真相。 首先,吉利早成了中国汽车业的“黄埔军校”,但这所“军校”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人家搞“基石计划”,3年要和高校联培3000多人才,还和165所高校建了65个实验室,从智能制造到智能驾驶全覆盖。 湘潭基地的毕业生贺鑫,在学校学的《质量管理》课本,到企业直接用来解决车灯胶条的工艺问题,这种“产教融合”不是新势力砸钱就能复制的。 再者,新势力的“挖角捷径”根本走不远,威马就是最好的例子,靠偷技术、挖人才野蛮生长,最后还是栽在知识产权上。 反观吉利,十年研发投了2000多亿,拿了2.4万件专利,就算被挖走百人团队,照样能造出卖40万辆的星愿车型。这就像鞋匠丢了皮鞋,可手艺还在,小偷却迟早没鞋穿。 其实放眼全球,车企都懂人才要自己养,日系车企搞终身雇佣制,德系车企和职业学校绑定百年,没人靠“抢人”成巨头。 中国新势力急着造噱头、抢市场,却不愿像吉利那样花三十年种“人才树”,说到底还是急功近利。 李书福的“破防”,本质是对行业浮躁的吐槽,吉利花三十年建起来的人才体系,不只滋养了自己,更撑起了中国汽车业的半壁江山,没有那些懂技术、熟工艺的毕业生,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速度”哪来的底气? 但行业不能总靠“蹭”吉利过日子,威马的破产已经敲响警钟:偷来的人才带不来真创新,砸钱的挖角换不来长发展。 希望新势力能明白,与其挖别人的“现成人才”,不如学吉利种自己的“人才森林”。 你觉得该给吉利的人才培养算“头功”吗?新势力该踏实育人还是继续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