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士生导师,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第二年,金庸仍没招到学生,第三年,金庸还是尴尬的光杆博导,2003年他好不容易招到3名博士,但这三名博士却为金庸带来了更大的尴尬! 要讲这件事,还得从 1999 年开始聊。那一年,75 岁的金庸先生接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聘书,一时间风头无两。大家觉得,让一代文学宗师来执掌文学院,再合适不过了。 随后在 2000 年,他更进一步,获得了担任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在许多人眼里,凭借金庸的文化底蕴,指导几个博士生简直是小菜一碟。 然而,学术圈的逻辑,跟大众的热情显然不在一个频道上。 对于真正的博士生来说,心里早就有一把衡量是非的秤。他们要找的,不是一个文化偶像,而是一个能带他们做严谨学术研究的领路人。这个领路人得有系统的学术训练背景,得发过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还得有指导博士论文的经验。 说白了,金庸先生恰恰在这些硬指标上有所欠缺。市场的反应最诚实,从2000年到2002年,连续三年,他的招生名额都无奈空缺。学生们用脚投了票,默默表达了他们的顾虑。 直到 2003 年,情况才迎来改变,三位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总算走进了他的师门。可这恰恰让两种不同规则的碰撞,从纸面上的讨论,变成了现实中的尴尬。 第一位学生卢敦基,身份就挺特殊。他自己本来就是教授,还是社科院某个研究所的所长,甚至也带博士生。他来,纯粹是出于对金庸作品的崇拜,完全是粉丝心态。 这就形成了一种“学术资历倒挂”的奇特局面。师生间的互动,不像是在探讨学术,反而更像是偶像和粉丝的交流会,传统的指导关系从一开始就无法真正建立。 第二位学生王剑,也是怀着巨大的崇敬来的。遗憾的是,他入学不足一年,金庸先生便卸去了博导身份,他不得不中途换了指导老师。最终留下的,仅是一封由金庸亲笔撰写的推荐信。它宛如岁月长河中一颗独特的石子,化作一份略带戏剧性色彩的纪念,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 冲突最激烈、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第三位学生朱晓征。这位来自顶尖学府的优秀学生,最初的课题是“曾子研究”,金庸尚能涉猎一二,指导一下。 但后来,朱晓征把方向转向了自己更感兴趣的“五行阴阳”领域。这下,金庸先生直接坦诚相告:这个我不懂。他建议学生去听其他专业教授的课。 朱晓征对此很不满意,她直言不讳地指出,仅仅带着学生参加些论坛,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学术指导,金庸先生也从未给他们开设过正式的课程。这番话,算是把文化声望与学术规范的矛盾,彻底摆在了台面上。 2004年,金庸先生终于下定决心,辞去了所担任的博士生导师一职。 这一抉择,于他或许是深思熟虑后的坦然之举。这并非一次狼狈的退场,而是一个清醒的决定。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他的天赋在于构建那个刀光剑影的文学江湖,而非严谨刻板的学术研究。 到了 2005 年,又有一段故事登场,这份故事比以往更令人心生敬佩。年近八旬的金庸,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选择——远赴剑桥大学,成了一名学生,先后攻读历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这一举动,远非为了弥补在浙大的经历。 这个故事背后,其实传递着一层更深的信号 —— 那是对专业知识发自内心的敬畏。他从一个被外界推上神坛的“指导者”,回归到了一个谦逊的“学习者”本位。 这位晚年求学的老人,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承认并最终融入了他曾“水土不服”的学术规范。这种精神,远比一个虚悬的博导头衔,更能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信息来源:浙大校长:金庸为浙大人文学科发展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