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盗墓案,主犯李某(文物勘探服务公司法定代表人、非遗传承人)和关某(文物鉴定公司资深鉴定师)利用专业身份伪装,白天参与正规考古勘探或文物保护项目,夜间组织团伙用炸药盗掘古墓。 两人均非国家考古研究机构成员(如考古所、博物馆等),而是民间文物行业从业人员,但其公司长期承接文博系统项目,频繁出席学术活动,具备专业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犯罪手法与破坏性: 双面伪装:借保护性考古工作获取古墓信息,夜间盗掘国家级文保单位(如汉代驮篮山楚王陵、山东汉画像石墓等),暴力拆解文物(如汉画像石),造成不可逆破坏。 特大规模:横跨11省作案66起,追缴文物4000余件,涵盖商代青铜器、汉代画像石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超百件,数量堪比中型博物馆馆藏。 行业黑幕与侦破难点: 犯罪团伙使用“掌眼”(出资人)、“支锅”(组织者)等黑话交流,现金交易不留痕迹,隐蔽性强。 部分成员有盗墓前科,甚至包括盗掘秦始皇曾祖父墓(秦东陵)的刑满释放人员,反侦查能力极强。 2025年9月,20余名嫌疑人全部被提起公诉,主犯李某已因盗掘古墓、倒卖文物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10个月。 追缴文物由特警全程押运,部分脆弱文物需专业设备吊装,过程艰辛。 本案揭示了文物犯罪向专业化、隐蔽化、圈子化发展的严峻态势。犯罪者利用体制外考古身份掩护,以学术研究为名行盗掘之实,其危害远超普通盗墓。当前亟需加强从业者背景审查、建立文物追踪技术系统,并厘清“考古”与“盗墓”的公众认知,避免专业群体被污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