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都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且很容易被人们混淆,但其实它们根本是两码事!
	
一、病变部位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累及结直肠。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结肠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
克罗恩病(CD):可累及全消化道,但多见于回肠末端及邻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
二、症状表现
1、腹泻和腹痛:UC和CD都有的消化道症状,但【黏液脓血便】是UC较为典型的一个症状,而CD较少见。
2、瘘管形成是:CD 较为常见且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是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的结果。
三、内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UC)
① 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
② 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
③ 慢性病变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炎性息肉及桥状黏膜,在反复溃疡愈合、瘢痕形成过程中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变浅或消失。
克罗恩病(CD)
① 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
② 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和鹅卵石样外观;
	
通过规范治疗实现【粘膜愈合】对UC与CD来说都至关重要,意味着:
·更低的复发风险
·更低的手术率和住院率
·更低的相关肠癌风险
·更高的生活质量
四、UC治疗药物
1、传统药物: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例如硫唑嘌呤)。
2、生物制剂:TNF-α抑制剂(英夫利昔单抗)、抗整合素抗体(维得利珠单抗)、抗细胞因子抗体(乌司奴单抗)等。
3、新型小分子药物:S1P受体调节剂(艾曲莫德)、JAK抑制剂(托法替尼)等。
	
艾曲莫德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创新药物,也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亚洲多中心Ⅲ期临床ENLIGHT UC研究数据显示:
·诱导治疗12周后:2成左右的患者可以实现黏膜yu合和黏膜wan全yu合
·继续维持治疗到1年:51.9%的患者实现黏膜yu合,45.5%的患者实现黏膜wan全yu合
	
克罗恩溃疡性结肠炎UCIBD英夫利昔单抗维得利珠单抗乌司奴单抗艾曲莫德托法替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