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不希望欧美落后于中国,因为新加坡今天的一切都是建立全面倒向西方的基础上的,如果新加坡所依赖的那个体系崩塌了,新加坡今天的一切都会归零。 作为一个华人占居民人口74.3%的国家,按常理本该和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现实却是从上到下都在刻意和“中华”标签划清界限,这种拧巴背后,全是精致利己的算计。 早在英殖民时期,新加坡的命运就和西方绑在了一起,英国人当年为了培养亲英精英,特意搞了一套教育改革,1947年的“十年教育蓝图”直接把英文定为最优教育选择,中文被挤成了第二母语,还通过财政倾斜优待英校、边缘化华校,就是怕华文教育成为海外华人与中国联系的纽带。 当年华人社群凑钱建南洋大学,想保住中华文化根脉,结果还是没能抵过政策打压,最终难逃被合并改制的命运。 到了现在,新加坡更是把这种“去中华化”做到了制度层面,2022年一度取消新生儿出生证上的父母籍贯标识,后来虽因民众反对恢复,但也能看出官方弱化华人族群根源的心思。 在学校里,英文是绝对的通用语,年轻一代华人能说流利中文的越来越少,甚至不少家庭里,中文都成了“外来语”,这种从教育到生活的全面去中文化,本质上就是在切断和中华的文化联结,好让西方更放心地接纳它。 最能体现这种心态的,莫过于2023年的总统选举,74%华人占比的社会,最终选出了印度裔的尚达曼,而且得票率高达70.4%。 这位前副总理、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常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西方主导的机构任职,对外一直强调“首先是新加坡人”,这种身份定位完美契合了新加坡的战略需求。 选一个非华人总统,既可以向周边国家和西方展示自己“多元种族”的中立形象,又能进一步淡化华人国家的标签,避免被西方视为“中国的延伸”,这种一箭双雕的操作,把精致利己主义玩到了极致。 毕竟在新加坡看来,只要能巩固和西方体系的绑定,牺牲族群的文化认同根本不算什么。 新加坡的安全和经济,更是彻底离不开西方体系的支撑,军事上,它1971年就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签订了五国联防协议,即便冷战结束,这个协议也没废止,反而在“9・11”后加入了反恐内容,继续靠着西方盟友保障自身安全。 要知道新加坡国土面积才735.2平方公里,连战略纵深都没有,没有西方的军事背书,它在复杂的东南亚地缘环境中根本站不住脚。 经济上就更明显了,2024年它刚拿下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的头衔,人均GDP眼看就要冲到9万美元,这些成就可不是靠自身资源,而是全靠西方的资本、技术和市场。 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占GDP的7%,德州仪器、美光这些西方大厂撑起了整个产业链,而它之所以能吸引这些企业,靠的就是对西方资本极度友好的政策——取消所有进口关税、没有外汇管制、豁免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还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互免双重征税协议。 说白了,新加坡就是西方体系在东南亚的“中转站”和“提款机”,一旦这个体系崩塌,它的金融中心地位、贸易优势、产业基础都会瞬间归零,这也是它拼了命也要维护西方优势的核心原因。 至于所谓的“中立”,不过是新加坡的保护色而已,它嘴上说着不选边站,实际行动却处处偏向西方。 在中美科技竞争中,它跟着西方的步伐限制华为参与5G建设;在南海问题上,明面上呼吁和平解决,暗地里却允许西方军舰使用其港口,给西方介入地区事务提供便利。 虽然中国现在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它也会和中国开展经贸合作,但这只是为了赚钱,核心的安全体系、法律体系、金融体系依旧沿袭着西方的一套——法律是基于英殖民时期的普通法,金融交易以美元为主,精英阶层的教育和社交圈全和西方接轨。 这种“经济上赚中国的钱,安全上靠西方保护,文化上离中华远去”的操作,看似左右逢源,实则是把自己架在了悬崖边上。 新加坡的华人族群,从老一辈的侨胞到现在的新移民,身份认同早已被彻底重塑,政府推行的“多元一体”政策,所谓的“一体”从来不是中华文化,而是以英语为核心的新加坡国家认同。 新移民虽然会和中国保持商业联系,但政策上要求他们必须优先融入本地的多元种族社会,华人社团举办的活动中,融入当地的内容也远多于联结中国的内容。 这种长期的引导,让新加坡华人逐渐淡忘了自己的祖宗根脉,反而把依附西方体系当成了理所当然。 不得不说,新加坡把精致利己主义发挥到了极致,靠着精准的站队和身份切割,在大国博弈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历史上无数案例都证明,一个族群如果连自己的文化根脉都能主动否定,靠依附他人过日子,终究难以长久。 新加坡现在看似风光无限,可一旦西方体系出现动摇,或者地区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它失去的不仅是经济和安全上的依靠,更会因为早已丢掉的族群认同而找不到归属感。 到那时,它今天所有的算计,恐怕都会变成无法挽回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