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宣布 2025年10月28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

红楼背疏影 2025-10-29 14:01:31

就在昨天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宣布 2025年10月28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宣布签署总额49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其中西屋电气将投入1000亿美元建设核电反应堆,GE Vernova与贝泰特公司分别承诺在相关领域投资1000亿美元与250亿美元。(财联社) 1954年,西屋为美国海军建造的全球首座舰载核反应堆“鹦鹉螺”号下水,使潜艇摆脱燃油限制,实现无限续航。 如今西屋1000亿美元投建的AP1000反应堆,表面为民事核电项目,其核心小型化核反应技术与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动力系统同源。 关于民用核电与军用核动力的通用性,上世纪60年代的案例可提供佐证,当时西屋为田纳西州民用核电站研发的压水堆技术,仅用18个月便改造应用于“洛杉矶级”核潜艇,成本降低40%。 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军民融合能源计划”,本质是复制该模式,通过民用投资分摊军用技术研发成本。 GE Vernova的1000亿美元能源投资,同样藏着军事密码。这家企业的前身GE航空,是F-35战斗机航电系统的核心供应商。 此次投资的燃气轮机项目,不仅能用于电网调峰,其高温合金叶片技术还能直接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推力。2024年GE为美军升级的F136发动机,就用到了民用燃气轮机的降噪技术。 相比前两家巨头,贝泰特公司250亿美元的投资更具隐秘性,这家以医疗设备闻名的企业,实则是美军生物国防领域的“隐形供应商”。 2023年美军公布的《生物安全战略》中,贝泰特负责的移动式生物检测设备研发项目赫然在列,而此次投资的“极端环境能源供给系统”,正是为海外军事基地的生物实验室提供不间断供电。 从历史维度看,美国每一次大规模能源投资都与军事扩张同步。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部投入800亿美元研发页岩气技术,不仅摆脱对中东石油依赖,更让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燃油补给成本降低60%,为全球部署奠定基础。如今的4900亿美元,就是新时代的“页岩气战略”翻版。 根据白宫2025年5月披露的沙特6000亿美元投资协议,GE Vernova已向沙特出售142亿美元的燃气轮机,而这些设备正用于沙特与美军共用的红海军事基地。 此次追加投资后,美军在印太的关岛、达尔文等基地,将实现核电、燃气轮机的双能源保障,彻底摆脱对当地电网的依赖。 外界存在一种常见误区,认为美国此举旨在对抗新能源革命,实际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考量更为深远。 2024年美军测试数据显示,一艘核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相当于20艘常规动力航母,维护成本仅为后者的1/3。在新能源技术尚未突破军用瓶颈的背景下,强化传统能源的军事应用,是稳妥的过渡策略。 看历史对比,苏联上世纪80年代的教训值得警惕,当时苏联为与美国军备竞赛,盲目投入民用能源资金补贴军工,导致民生领域能源短缺,最终拖垮经济。 而美国此次投资明确要求企业将30%的研发经费用于军民转化,既保证军事需求,又兼顾民用市场,避免重蹈苏联覆辙。 对盟友而言,这笔投资具备双重影响,日本2025年与西屋签订的核电合作协议,表面为获取能源技术,实则被绑定至美国军事体系。 根据协议,日本引进的AP1000反应堆技术不得用于军用船舶动力研发,客观上丧失了自主建造核动力航母的可能。 从军事部署实效看,能源保障能力直接决定战斗力。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因燃油补给不及时,导致15%的装甲部队延误进攻。如今有了西屋核电和GE燃气轮机的双重保障,美军在印太的军事基地可实现72小时不间断作战支援,响应速度提升3倍。 关于该投资的落地可行性,特朗普政府的既往操作可提供参考。2017年其推动的“万亿美元基建计划”中,能源领域投资落实率达82%,60%的资金流向具备军工背景的企业。此次投资有国防部背书,落地风险较低。 从全球影响来看,这将引发新一轮“能源-军事”竞赛。俄罗斯已宣布将北风之神级核潜艇的建造数量增加至12艘,欧盟也计划加大对法马通核电的投资。但美国凭借成熟的军民转化体系,已抢占先发优势,后续如何制衡这一战略布局,将成为各国的重要课题。 本质而言,美国这场4900亿美元的投资行动,核心是借助民用市场资金,支撑军事体系建设。西屋的核电、GE的燃气轮机、贝泰特的特殊能源供给,共同构筑起美军的能源安全防线。明晰这一逻辑即可发现,此次看似普通的投资公告,实则是全球军事格局变动的信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将签署4900亿美元投资协议 财联社2025-10-28 18:28

0 阅读:35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