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柏林的一场贸易会议上,德国经济部长凯瑟琳娜·赖歇发出灵魂拷问:“德国企业不应该单方面依赖中国,尤其是在原材料方面。我早就向你们呼吁过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了,但这至今也没能实现。我就不明白了,这中国的供应链你们是非依赖不可了是吗?” 她的话音还没落,德国企业今年上半年对华直接投资就已经冲到了73亿欧元,比去年同期还涨了。这局面就像家长拼命喊“别吃糖了”,孩子却把糖罐抱得更紧了。 其实德国政府为摆脱对华依赖没少折腾,从默克尔时期就开始推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到了朔尔茨这届更是把供应链安全直接写进了《国家安全战略》。 他们满世界找备胎,总理亲自跑卡塔尔谈氢能、去智利签锂矿协议,还砸钱补贴本土芯片和电池厂,恨不得把“别靠中国”刻在预算案上。 可企业账本比政策文件实在多了——德国塑料机械巨头阿博格成立101年来首次把生产线设到中国,宝马、大众照样几十亿欧元地往沈阳、合肥投新厂,原因很简单:中国工厂的电价只有德国三分之一,工人效率高不说,产业链配套还全,在德国造一辆电动车得等三个月才能凑齐电池包,在中国三天就能下线。 更让柏林头疼的是,所谓“多元化”喊了几年,关键原材料依赖反而更深了。现在德国93.5%的稀土、90%的石墨、近八成的镁矿还得从中国进口,这些玩意儿可是能源转型的命根子——没稀土风机转不动,没石墨电动车电池都造不出来。 俄乌冲突后德国好不容易戒了俄罗斯天然气,扭头发现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比当初对俄气还高,简直像刚跳出油锅又踩进火坑。 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急得推《原材料法案》,说要学中国建本土供应链,可欧洲挖个稀土矿得环保审批十几年,等开工时市场早被中国锂电新技术迭代两轮了。 企业们也不是瞎冲动。德国本土这两年成本涨得吓人,工业电价翻着跟头往上涨,加上美国突然对欧洲汽车加征关税,直接让德国二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3%。 自家后院着火时,中国供应链反而成了避风港:山东的化工园区能直接用光伏绿电生产,江苏的零部件工厂下单三天就能发货,这种稳定性对看重长期规划的德国制造商来说,比政府那点补贴诱惑力大得多。 就连德国央行数据都承认,在华德企去年赚走190亿欧元利润,比本土工厂利润率高出近五成。 不过赖歇部长的焦虑倒也不是全无道理。德国经济研究所算过一笔账,万一欧盟真和美国打关税战,德国可能损失2500亿欧元。 现在美国关税大棒已经砸下来了,德国汽车出口应声下跌,保时捷因为没美国工厂,三成销量市场直接悬空,逼得老板天天琢磨要不要去阿拉巴马州建厂。 这种地缘政治风险就像悬在头上的剑,德国政府当然想赶紧把供应链撤到“友好国家”,可越南、印度的基建水平撑不起精密制造,墨西哥工厂又老被美国关税政策卡脖子,转了一圈发现还是中国供应链最抗压。 话说回来,德国企业早就不把中国单纯当代工地了。巴斯夫在湛江百亿欧元的一体化基地用AI管理生产线,宝马沈阳工厂的机器人密度比慕尼黑母厂还高,这种“在中国、为中国”的深度绑定,让中德产业链从简单互补升级成了互相融合。 现在德国车用上海产的电池包,中国光伏板用德国逆变器,贸易数据上美国暂时成了德国最大伙伴国,但5000多家在华德企的内部交易根本不算在海关统计里——供应链长成了盘根错节的生态网,硬要砍断只会伤筋动骨。 所以赖歇部长的灵魂拷问背后,其实是场市场规律和政客理想的拔河赛。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刚发布白皮书就吐槽:“政客总说多元化是为安全,可让我们把工厂迁到电价贵三倍、物流慢两周的地方,这分明是自杀式安全。” 毕竟商场如战场,企业可以配合国家战略少赚点,但不能亏本赚吆喝。当中国供应链用成本、效率和韧性织成一张诱惑之网时,德国企业的选择或许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生意人脚底最懂路该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