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上将李奇微回忆朝鲜战争时说:“大量中国步兵穿着胶鞋,在狂乱的军号声中渗入阵地!在志愿军的进攻面前,美第2师又一次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脚踏胶底鞋的志愿军,总能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飞快逃命!” 李奇微这个人,从小在军人家庭长大,1895年出生在新泽西的蒙茅斯堡,那地方到处是军营。他1917年从西点军校毕业,正好赶上一战,但没上战场,就在本土搞新兵训练,教他们射击和队列那些基本东西。一战后,他在菲律宾驻军,带队在热带丛林里巡逻,适应各种地形。二战开始,他升得快,1942年指挥第82空降师,准备诺曼底登陆,部队在英格兰集训,检查装备,模拟跳伞。1944年6月,空降行动启动,他们从飞机上跳下,落地后快速集结,摧毁桥梁和防御点。后来,他领第18空降军,参与莱茵河战役,伞兵们降落后冲锋,拆除工事。战后,他当过地中海战区副司令,协调意大利基地事务。1950年12月,朝鲜战场形势糟透了,沃尔顿·沃克中将在车祸中死掉,李奇微接手第八集团军。他到韩国后,先巡视前线,jeep车在泥路颠簸,士兵们缩在堑壕,他要求加强纪律,部队在冷风中操练。1951年4月,他取代麦克阿瑟,当联合国军总司令,协调多国部队,标记地图,下达命令,推动进攻,坦克和步兵配合夺高地。 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穿胶鞋的战术,让李奇微印象深刻。那鞋底软,不出声,适合夜间渗入。1950年底,清川江边,美第2师守阵地,巡逻没发现异常,但军号一响,志愿军从侧翼出现,手持武器冲锋。机枪开火,但志愿军绕开火点,投手榴弹,爆炸震地。南朝鲜士兵见势不妙,扔枪就跑,滑倒爬起,乱成一锅粥。志愿军推进,近身格斗,刺刀闪光,美军退到第二线,烟尘到处。胶鞋让志愿军悄然切断补给,美第2师坦克反击,履带压雪,但志愿军用火箭弹击中,火光四射。战斗到天亮,美军丢装备撤退,志愿军追击,军号又起。阵地散落弹壳,志愿军从多方向渗入,爬坡抓岩,摧毁机枪巢。南朝鲜士兵逃跑加剧混乱,卡车堵路,志愿军从林中截击。这战术不只一次用,美军侦察机飞过也没察觉,转眼阵地就乱。 李奇微在书里提到,中国军队纪律严明,对俘虏待遇好,跟朝鲜人民军虐待俘虜完全不同。他认可他们是强悍对手,进攻时用快速侧翼包抄,给联合国军制造人数优势假象。志愿军用V形阵型,让敌军进入,然后合围,另一支堵后路。这种战术叫八字式,简单有效。志愿军通讯用军号、哨子、笛子,协调部队。每个军有三个师,六个军一集团军,三个集团军一野战军,最高层级。彭德怀指挥志愿军1950年10月过鸭绿江,标志抗美援朝开始。周恩来早前就跟斯大林商量,如果美军过三八线,中国会派志愿军伪装成朝鲜人行动,要苏联空军掩护。斯大林答应尽力提供空中支持。中国声明不能容忍邻国受侵略。 战场上,志愿军冬天穿单薄衣,朝鲜零下40度,很多冻伤,但坚持作战。美军有鸭绒服,但志愿军意志强。李奇微尝过缴获的炒面,杂粮沙子味,但志愿军靠这个长途奔袭。他的磁性战术想黏住消耗志愿军后勤短缺,但志愿军穿插像刀子,拆散部署,断补给,差点包围。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九兵团15万人顶住美陆战一师,死鹰岭上发现志愿军冻成冰雕,手握枪口朝敌。上甘岭,志愿军藏坑道,白天避炮,晚上反击,美军炮弹削山两米,但阵地没丢。没有B-29轰炸,美军早碎。 李奇微从困惑到敬畏,认识到装备后勤不是唯一,意志和韧性更关键。中国是超级大国,不靠航母核弹,而是志愿军在冰雪里打出的民族骨气。战争给中国不止胜利,东北重工业基地安全,没外敌战火烧边境。志愿军钉战线三八线,换来长期和平,建工业体系,改革开放搞经济,几代人建设靠这底子。牺牲凝聚民族精神,站起来了从口号变共识。金一南说中国人过鸭绿江就站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