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收到过一条“10086”发来的短信:“您的积分即将清零,点击链接兑换

夏日朗晴 2025-11-03 10:09:00

最近,不少人收到过一条“10086”发来的短信:“您的积分即将清零,点击链接兑换空气炸锅!”可当有人按照提示操作后,不仅没拿到奖品,反而信用卡被盗刷数万元。仔细一看,短信里的号码根本不是“10086”,而是“l0086”——骗子用英文字母“l”冒充数字“1”,利用手机屏幕显示的小字号,蒙蔽了用户的眼睛。 这种骗局绝非个例。公安部网安局披露,仅半年内,假冒“10086”的钓鱼网站就增长了近6倍,日均2000人受害,累计损失超6000万元。更触目惊心的是,某钓鱼网站的后台竟存有3.5万条银行卡信息,相当于把3.5万个家庭的“钱袋子”暴露在骗子面前。 为什么总有人上当?表面看是“贪小便宜”,实则是诈骗产业链的“精准围猎”。骗子先用伪基站批量发送短信,覆盖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再搭建高仿的“掌上营业厅”页面,连按钮位置都和官方一模一样;最后通过木马程序窃取信息,或以“客服”名义诱导转账。更可怕的是,这些环节已形成“流水线作业”——有人负责技术,有人负责洗钱,有人负责取现,分工之细、效率之高,让普通人防不胜防。 但把责任全推给“受害者不够小心”,显然不公平。当“l0086”能轻松绕过手机识别,当1068号段被层层转租沦为诈骗工具,当运营商的号码审核形同虚设,这些监管漏洞才是骗子猖獗的“帮凶”。就像有人吐槽的:“现在看到‘10086’都得反复确认是‘1’还是‘l’,这种信任裂痕,伤的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更值得警惕的是,诈骗正在“技术升级”。有的骗子用AI合成语音冒充亲友,有的通过“共享屏幕”实时窃取密码,还有的伪装成政府App发放“补贴”。这些手段背后,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黑色产业链——你的购物记录、通话清单、甚至人脸数据,都可能在暗网被明码标价。 反诈不能只靠“不点链接、不输密码”的个人警惕,更需要一场“社会总动员”。公安部门要顺着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一查到底;通信企业得堵住号段转租、改号软件的漏洞;立法层面更要提高犯罪成本,让骗子“不敢骗、不能骗、骗不起”。 说到底,反诈是一场“信任保卫战”。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收到可疑短信时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遇到转账要求时多想一步“官方会这么操作吗?”,发现伪基站时多举一次手“我要举报!”。只有全社会拧成一股绳,才能让“l0086”们无处遁形。 你遇到过类似的骗局吗?是差点中招,还是成功识破?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让更多人提高警惕! (案例来源:央视新闻)

0 阅读:50
夏日朗晴

夏日朗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