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条新闻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个16岁的少年,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在本该接受

屋顶橙子味 2025-11-03 17:12:21

看到这条新闻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个16岁的少年,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在本该接受教育和矫正的地方,被永远夺走了生命。 这起悲剧发生在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2024年7月,年仅16岁的张阳(化名)在服刑期间,遭到同监区三名服刑人员长达数日的多次殴打和体罚,最终因闭合性胸部损伤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讽刺的是,就在他出事前,姑姑还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留言,准备在月底探视时带给他,鼓励他思考生命和自由的价值。可惜,这本书再也没有机会送到他的手上。 这起事件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暴力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在监管场所内持续了多日。根据检方指控,担任监室长的阮某,伙同另外两人,以“培训管理”新人为名,多次对张阳进行殴打、体罚,甚至限制他饮水和如厕。更令人心痛的是,在这起事件中,监管民警也涉嫌失职,目前已有民警因涉嫌滥用职权犯罪被刑事立案。 这起案件迫使我们去思考一些更深远的问题: 矫正机构,究竟该如何履行其职责?这些机构的核心使命,是通过教育和矫正,帮助走错路的青少年回归正轨,而不是单纯地实施惩罚。在这起事件中,无论是施暴的其他服刑人员,还是监管的失职,都反映了矫正机构在管理和监督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有研究指出,戒护管理的有效性是影响监狱内暴行发生的关键因素 在这起案件中,无论是被害少年还是主要施暴者,他们都处于本该充满希望的年纪。其中一名施暴者杨某某在案发时甚至还未满18岁。张阳的姑姑在庭审后的一段话引人深思,她在痛心侄子离世的同时,也为这些施暴的少年感到惋惜,认为“他们也是受害者”。这提醒我们,在关注个别极端案件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更多“问题少年”面临的成长困境和教育的缺失。 法律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其初衷是考虑到他们身心尚未成熟,应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这一初衷在实践中有时却可能被曲解。例如,在其他一些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中,曾出现过施暴者倚仗未满16岁而公然挑衅“欢迎报警”的现象。这导致公众产生困惑:“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保护了谁?” 因此,如何确保法律的保护不沦为对错误的纵容,如何让涉事少年真正认识到行为的后果并承担责任,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个少年的逝去,是一个家庭的巨大悲痛,也是敲响在社会心上的一记警钟。它警示我们,对于未成年人矫正体系,需要有更清晰的规范、更专业的队伍、更透明的监督和更全面的支持。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除了关注学业,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情感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有效的心理支持?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时,是简单地斥责、放弃,还是尝试去理解背后的原因并耐心引导?希望张阳的悲剧能成为一个改变的契机。推动制度建设,让矫正机构真正成为拯救迷途少年的地方;也推动我们每个人反思,如何共同营造一个更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无论他走过怎样的弯路,都能看到生命的价值和未来的希望。 不知道你对这起事件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案例来源:澎湃新闻)

0 阅读:22
屋顶橙子味

屋顶橙子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