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批评韩国人“太傻”!他说,韩国竟然放弃了汉字——这个贯穿中日韩千年的文化纽

寻觅往昔风华 2025-11-04 10:45:53

巴菲特批评韩国人“太傻”!他说,韩国竟然放弃了汉字——这个贯穿中日韩千年的文化纽带,放弃汉字,就是放弃了与东方文明沟通的钥匙。   几十年来,韩国社会在语言文字上的这场“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文化身份的争论,上世纪中叶,韩国推动“语言纯净化”,认为汉字是外来文化的残留,要彻底摆脱殖民与依附。   1970年,小学课程里彻底取消汉字教育,这个决定被视作民族独立的象征,那时的社会充满激情,谁也没想到这一刀切,会让后代连自家族谱都看不懂,历史书、碑刻、古籍上全是汉字,考古团队挖出的文物无人能解,学者们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还得重新学习千年前的文字,这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讽刺。   近十年,韩国社会开始反思,2009年,部分前政要请愿恢复汉字教学;2018年,小学重新开设汉字选修课,连大学里研究历史的教授,也被迫花半年时间补习汉字,才能看懂原文史料。   语言政策的选择正在被现实反噬,而这场“文化断代”的代价,正在一代代人身上显现,很多人开始问:丢掉汉字,韩国真的变得更自由了吗?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语言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它是一种集体记忆,汉字承载的不只是文字符号,更是东亚几千年的思想体系、哲学逻辑和文化底层结构,韩国在寻求民族自立的过程中,本意是想走出阴影,建立自信,但结果却把自己与最深层的文化脉络割裂开。   没有人能靠遗忘来获得独立,一个民族真正的自信,不是把历史扔掉,而是有能力去消化和重塑它,相比之下,日本保留了汉字,却依然塑造出鲜明的文化风格;他们没有拒绝历史,而是让历史为自己所用。   韩国的问题,不在于废除汉字,而在于对传统过度恐惧,文化不是敌人,它是资源。如今韩国重新拾起汉字教育,其实是对过去决策的一次修正,也说明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谁能理解自己的根,谁就能走得更远。   语言的选择背后,是文化自信与开放度的体现,一个社会越害怕被“外来文化”污染,越容易陷入狭隘,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会害怕交流,更不会怕文字里的历史,文化的根脉,不该被剪断,它应该在时间的长河里继续生长,正如巴菲特所说,文化是最难复制的财富。   一个民族要走向未来,是该靠遗忘过去,还是理解过去?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去汉字运动”五十年后,韩国人为何开始后悔了?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用户34xxx08

用户34xxx08

2
2025-11-04 13:19

夜郎自大

猜你喜欢

寻觅往昔风华

寻觅往昔风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