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

失眠者 2025-11-04 17:59:03

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压抑。如果不缴费,那将成为欧美打压和攻击大国的论坛,那时我们的形势会更加被动。 当联合国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在记者会上,用一句清晰的中文“谢谢”回应中国的缴费时,这个小小的外交礼节背后,隐藏着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甚至压抑的现实。中国,再一次全额缴纳了高达6.8573亿美元的联合国常规会费,成为第二个完成缴费义务的主要国家。 然而,这笔巨额款项并没有换来一个清静的环境。在同一个联合国舞台上,从人权问题到南海议题,总有一些声音试图将这里变成审判中国的法庭。 这就引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积极缴费,却似乎总是在为一个“针对自己”的平台买单?答案,其实很现实,甚至有些残酷。 说白了,这笔钱买来的不是清静,而是一张“入场券”和一张“发言权”。你可能会问,如果这个平台总是对我们不友好,那我们不玩了行不行?退群或者干脆拖欠会费,像美国那样。 这个想法看似解气,但后果却可能是灾难性的。联合国这个体系,虽然充满了博弈和妥协,但它毕竟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全球治理平台。如果中国主动选择边缘化自己,那这个舞台就会彻底沦为欧美主导的“一言堂”。 到那时,任何针对中国的决议、任何抹黑中国的报告,都将畅通无阻,我们连在场上反驳、辩解、拉拢盟友的机会都没有了。 与其在外面被人家指指点点,不如进场去参与这场牌局,哪怕规则对我们不利,至少手里还握着几张牌可以打。这背后其实是一笔再现实不过的账:用金钱换取存在感,避免被彻底孤立。 这笔高达6.8亿美元的会费,占到了联合国常规预算总额的15%以上,仅次于美国。这意味着联合国总部的每一盏灯、每一次维和行动的燃料、每一份工作人员的薪水里,都有中国贡献的实实在在的一部分。 这种贡献,赋予了中国一种特殊的身份——不仅仅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是联合国系统名副其实的“大金主”之一。 这种身份,虽然不能保证我们一呼百应,但至少让我们在推动议程、争取支持时有了更多的底气。当我们在联合国提出“发展对享有人权的贡献”这样的倡议时,当我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时,我们缴费大户的身份,让这些主张听起来更有分量,也更容易获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贡献远不止于金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从非洲的马里到南苏丹,到处都有中国“蓝盔”的身影。这种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信誉,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它向世界,特别是向那些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发展中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它不仅出钱,更出人,真心实意地维护世界和平。这种在基层积累的善意,转化成了联合国大会上一张张宝贵的支持票,构成了我们抵御西方舆论攻击的“防波堤”。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联合国这个平台上的斗争是异常激烈的。以人权理事会为例,这里几乎成了西方国家攻击中国的“主战场”。 他们频繁地就涉疆、涉港等问题发表所谓“联合声明”,试图给中国扣上“种族灭绝”的帽子。面对这种局面,如果我们选择退缩,就等于默认了这些污蔑。 因此,中国外交官们必须在这里寸土必争,与一个个国家的代表进行艰苦的沟通和磋商,揭露谎言,阐明事实。每一次成功挫败反华提案,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外交努力。这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拔河比赛,我们缴费,就是站到绳索的这一端,确保我们不会轻易被拉过去。 这场博弈的另一个看点,在于中国正在巧妙地利用这个平台,重塑国际话语权。过去,全球议题的设置权基本掌握在西方手中。他们谈民主、谈自由,总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现在,中国开始在联合国大力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 这些倡议的核心,是把发展的权利、安全的保障和文明的尊重,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这恰恰击中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痛点。当我们在联合国讲述减贫的故事,分享抗疫的经验,呼吁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新的叙事,去挑战西方长期垄断的话语体系。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积极缴费,却依然面临一个时常对我们不友好的联合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亏本买卖”。这是一场深远的战略布局。 我们交的不仅是会费,更是维护自身发展空间的“保险费”,是参与全球治理的“会员费”,也是争取国际友人的“人情费”。 我们用真金白银,买下了在这个顶级牌桌上博弈的权利,哪怕过程充满压抑和挑战。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放弃这张牌桌,我们将失去的,远不止是6.8亿美元。

0 阅读:0
失眠者

失眠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