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甘肃5个孩子在大佛寺玩捉迷藏,一孩童藏身佛像时,大殿后墙突然出现一道

陈砚之 2025-11-04 19:55:53

1975年,甘肃5个孩子在大佛寺玩捉迷藏,一孩童藏身佛像时,大殿后墙突然出现一道暗门,进入暗门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眼前竟是一间密室,摆放着12个木柜! 张掖大佛寺坐落在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这地方历史老长了,从西夏时候就建起来,原名叫迦叶如来寺,后来改成宏仁寺。寺里最出名的就是那尊涅槃卧佛,长34.5米,木胎泥塑的,里面中空,本来就是用来装藏文物的。张掖这块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道,佛教文化传进来早,寺庙里留下的东西多是西夏和明代的宝贝。1975年那会儿,几个当地农村家庭的孩子在寺里玩捉迷藏,他们家就在寺附近,平时就把这儿当 playground。寺庙环境安静,殿堂宽敞,适合小孩钻来钻去。一个孩子藏到主殿佛像后面,身体压到佛像手掌部位,就触发了机关,大殿后墙开了道暗门。 暗门一开,孩子进去一看,里面是个密室,摆着12个木柜。这些柜子是木头的,高1.5米左右,整齐排着。孩子拉开一个柜门,滚出包在经幡里的古卷轴,其他小孩跟进去,撬开别的柜子,取出嵌绿松石的金刚杵,还有绘曼陀罗的唐卡。最特别的是西北角柜里的3颗舍利子,大小跟拳头差不多,在暗处发青白光。孩子们把这些东西抱去找老主持,老主持一看就坐蒲团上念经。这些文物后来鉴定出来,是明朝万历年间装藏的,本该在战乱里烧掉。一卷西夏文的《慈悲三昧水忏》最值钱,填补了佛教东传的空白。机关设计巧妙,藏在佛像掌纹里,得用孩子体重压三根手指才开。 大佛寺的历史得从西夏说起,那时候张掖叫甘州,是西夏的陪都,寺庙建在1098年左右。卧佛是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佛身内有空间,本来就设计成装藏室。类似发现不是头一回了,1983年维修时,在佛腹里挖出29件文物,包括绢布残片、泥塑佛像、纸本佛画、西夏文佛经残页、汉文佛经、铜佛像、铜钟、铜镜、木雕菩萨像。这些东西证明了西夏佛教文化的发达。张掖地区出土过不少类似文物,像是黑水国遗址的汉墓群,还有土塔、木塔,都反映了当地历史厚度。1975年的故事流传广,可能基于这些真实事件,孩子们误打误撞打开的机关,暴露了古人藏宝的智慧。 老主持是寺里修行多年的和尚,管着日常维护。他看到文物后念超度经,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牵涉佛教仪轨。专家从省文物部门来,专攻佛教史和考古,用放大镜查西夏文经书,手抖着说这补了史料缺口。金刚杵是佛教法器,绿松石装饰常见于藏传系统。唐卡是布画,曼陀罗图案代表宇宙结构。舍利子是高僧遗骨结晶,在佛教里神圣。12个柜子对应佛教十二因缘啥的?反正这些文物保存完好,说明密室密封好。工程师后来撬佛龛,弄懂机关是承轴藏掌纹,得精确体重压手指。张掖大佛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的。 消息传开后,北京中科院注意了,想派专家来。文物先放偏殿,三天丢了两件唐卡,寺里养十年的黄狗夜里七窍流血死了。公社书记急了,派民兵扛步枪守半个月,才把东西送省博物馆保险库。民兵是当地村民,轮班巡逻。孩子们长大后回寺,老居士拉手说砸了镇寺铜镜。那镜子嵌主佛眉间,控制暗门机簧。知青在旧书摊淘到绢本,画着密室格局,乾隆年间张掖知府批注,说擅启折阳寿。这些细节流传在当地退休干部嘴里,他们就是当年孩子。 2013年大佛寺翻修,工人在同位置凿出砖砌密室,只剩香灰和半截灯芯。比起1975年的发现,这次空荡荡的,提醒人文物易逝。张掖文物报告在1987年中国文物报上登过,记录出土过程和物品。中国文物报是行业权威,报告详实。大佛寺的文物反映了明代到清代的佛教延续,西夏文经书尤其稀缺,证明了西北佛教传播路径。类似机关在其他寺庙见过,像是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也是意外发现。 孩子们是甘肃张掖甘州区农村出身,熟悉寺周边。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元代重修,明清续建。卧佛内部中空,装藏传统从唐宋传下来。专家团队包括考古学家和佛教学者,鉴定时用科学方法。公社书记管当地事务,协调移交。老居士是退休信众,常讲寺史。知青下乡劳动,接触古籍。民兵守卫确保安全。这些人构成了事件链条。 密室发现后,文物运到博物馆,成了研究材料。《慈悲三昧水忏》是忏悔经,西夏文版本填补了唐宋缺环。金刚杵用于仪式,唐卡用于供奉。舍利子光辉可能是磷光效应。机关设计体现古工匠巧思,需要孩子体重,可能是防大人开启。寺内铜镜是辽代制品,机簧控制门。张掖知府批注反映清代官府对寺庙的态度。这些元素拼出历史图景。 后续发展中,文物保存省博,孩子们成退休干部,偶尔忆旧。翻修发现空室,香灰是焚烧残留,灯芯是照明遗物。报告发表后,学术圈重视西北佛教。张掖大佛寺如今是旅游点,游客看卧佛,了解历史。事件提醒人,文化遗产需保护,意外发现推动研究。 大佛寺位置在张掖市区,交通方便。卧佛比例匀称,工艺高。文物种类多样,纺织品、雕塑、经卷齐全。西夏文是党项族文字,佛教经译本珍贵。

0 阅读:1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