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

疾冰预防说 2025-11-05 16:26:36

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自己找的麻烦。 10月26日,南海上空,美军“尼米兹”号航母上演了一场“空中悲喜剧”——两架军机接力坠海,一架是MH-60R“海鹰”直升机,一架是F/A-18F“超级大黄蜂”。出事时间只隔半小时,地点也只差几十公里,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被攻击”了。 但这次,根据公开信息,综合分析,最大可能就是美军自己“拖垮了自己”。 这两架飞机的事故,早有征兆。 “尼米兹”号航母已经服役将近五十年,原本应该光荣退役,却被派出去中东转一圈又拉来南海,连续干了七个月没回家。你让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头子”天天高强度工作,哪怕是钢铁也会垮。 舰载机的状况也不乐观。“超级大黄蜂”的机龄平均15年以上,液压系统的故障像家庭作业一样堆着没人管。有些关键零件甚至不是原装货,而是“非标产品”——说白了就是替代件。南海的盐雾空气又腐蚀性强,谁飞谁知道。 更讽刺的是,维护时间本来就紧张,还被压缩了45天,但飞行任务却暴增30%。这是妥妥的“带病上岗”,事故概率自然直线上升。 而出事后,特朗普第一时间甩锅燃油,说是不是油有问题?结果经过三天持续分析,实验室尚未发布任何关于燃油质量低劣的报告,这就是问题。 另外,你说油有问题,那为什么其他飞机用同一批油也飞得好好的。 这一波操作,不仅没甩掉锅,还掉了不少分。 除了本身军机自身原因,人也是问题。 从飞行时长来看,根据相关报道,2025 年美空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数仅 129 小时,而冷战时期这一数字是 200 小时。2018 年到 2021 年美军现役战斗机飞行员的年均飞行训练时间也呈下降趋势,2018 年为 98.4 小时,2021 年降至 81.6 小时。 心理压力方面,美军长期在南海、中东等多地区维持高强度战备,频繁的任务轮换和对抗性演练导致官兵精神高度紧张。 例如在南海,美军飞行员不仅要面对长时间飞行和复杂的海上环境,还可能因中方的常态化跟监与警告,以及自身的挑衅行为而 “做贼心虚”,心理压力巨大。舰载机起降需在 100 米甲板完成,其心理压力是普通机场的 5 倍。 此外,美国政府停摆引发的军费拖欠等问题,也进一步影响了士兵士气,加剧了心理压力。 其实,这类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4年,“杜鲁门”号在中东四个月内摔了三架F/A-18;2022年,“卡尔·文森”号的F-35C在南海也直接落海。 事故频发,根源还是那几个老问题:装备老化、维护不力、飞行员疲惫。 美军还试图把这次事故变成“顺手牵羊”——坠机地点在黄岩岛以东120海里,水深超过3000米,美军正好可以借着打捞黑匣子之名,绘制海底地形图。这种“顺便摸底”的套路,早在2021年F-35C坠海时就玩过一次。 但这回,东盟国家不再陪着演了。今年美军搞联合军演,东盟国家参与度相比过去大幅下降60%。大家都看明白了,美军这波“刷存在感”不仅费力,还容易出丑。 归根结底,这两起坠机事件,是美军战略过度扩张的后果。 旧装备、新任务、少预算、累官兵,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系统性崩溃成为必然,别再拿“神秘攻击”或者“劣质燃油”当挡箭牌了,真正的原因,还是美军自己那本越来越难看的心思。

0 阅读:6
疾冰预防说

疾冰预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