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

糖果泡泡萌公主 2025-11-05 17:00:32

[太阳]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1975年4月30日,前南越的军政人员、华裔商人及普通民众,为躲避政治清算与经济冲击,纷纷乘船逃离,香港,因其地理位置邻近且作为英属殖民地的特殊地位,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目的地。 首批船民抵达香港时,正值英国王室成员访港,事件迅速获得国际关注,港府最初基于人道主义立场接收了他们,并设立了临时收容所,早期的难民营实行开放式管理,部分难民甚至被允许外出工作,以填补当时本地劳动力的缺口。 然而,难民数量很快失控,总数最终超过二十万人,巨大的压力迫使政策收紧,开放式营地被封闭式管理取代。 难民不再被允许自由出入或外出工作,港府每年为此投入约一亿港元,为难民提供食宿医疗以及每日约一百港元的津贴。 这笔津贴在当时相当可观,甚至超过了本地部分长者的社会援助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港府于1988年推出“甄别政策”,试图区分真正的“政治难民”与“经济难民”,并通过广播反复播放“不漏洞拉”的越南语宣传,劝退潜在的偷渡者。 这一政策旨在将符合条件的难民移交第三国,其余则遣返,但甄别过程漫长,遣返也遭遇强烈抵制,导致大量人员积压,难民营逐渐演变为一个棘手的社会治理难题。 在与香港主流社会物理隔离的难民营内,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悄然形成,营内虽然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使他们成为孤岛,最显著的现象是,营内出现了与香港社会低迷生育率形成鲜明反差的“婴儿潮”。 大量“难民二代”在围墙内出生、成长,他们的身份认同并未与香港社会同步,反而在营内通过家庭教育或宗教团体的影响,被塑造成对越南文化和国家抱有强烈认同的“他者”,这座营地,在无形中成了一个特殊身份的孵化器。 难民营的存在也带来了社会治安问题,抢劫、斗殴事件频发,这种社会焦虑很快投射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 在《赌神》、《英雄本色3》等作品里,越南人常被刻画为冷酷的杀手或悲情的罪犯,固化了公众的负面印象。 难民问题在2000年基本结束,约14万人被第三国接收,6万余人被遣返,最后一批约1400名滞留者最终获得了香港身份证。 但历史的印记并未就此消失,这些“难民二代”虽然拥有合法身份,却难以摆脱标签,在教育和就业中面临结构性劣势。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

0 阅读:60
糖果泡泡萌公主

糖果泡泡萌公主

欢迎大家关注,一起来看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