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9年,原79军军长被俘虏后决定自尽,但想到自己那20岁的妻子,他这个满脸麻子、身材矮小的男人,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枪。入了功德林后,他最忌讳就是别人提及“麻”字。 1900年,方靖出生在江苏江都,父母早亡,他搬到上海后因为脸上的麻子和口音经常被人嘲笑“麻子”,这种羞耻感成了他想要出人头地的最初动力。 1920年冬天,方靖加入粤军,在他看来,军装就像一层“脸面”,能让他挺起腰杆,不再被人关注外貌上的缺陷,后来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是他靠实力改变处境的第一步。 在战场上,方靖以作战稳妥出名,甚至有“方军长不睡觉”的说法,这种近乎拼命的坚韧其实是他想通过加倍的付出证明自己的价值。 从后勤司务长到排长再一步步升到军长,他没靠关系,全凭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打硬仗积累的战功晋升,每一次职位提升都让他觉得自己的“脸面”更厚实了一些。 即便当了军长,手握兵权,方靖还是没能摆脱“麻脸”带来的心理脆弱,比如听到“麻将”“芝麻”这类带“麻”字的词时他都会面露难色,这说明,权力地位始终没能治好他因外貌产生的心理创伤。 1949年,方靖担任79军军长,驻守湖北荆门,他因低估了解放军的战斗力,又在关键时刻犹豫错过了突围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部队被击溃。 兵败之后,方靖本想开枪自杀,但一想到自己快50岁时才娶到的20岁妻子,他还是放下了枪,这份对妻子的牵挂成了他活下去的支撑。 到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方靖的军长身份被彻底剥夺,他不得不直面没有“军功光环”掩护的自己,失去了军衔这层“保护”,外貌上的缺陷在他心里被再次放大,这时候有人提到“麻”字他就反应激烈,正是因为失去外在防御后的本能反应。 在改造初期,方靖不愿意认罪,觉得自己只是战败的军人,这是他对过去军长身份的最后坚持,但在功德林待了17年,时间慢慢磨掉了他的抵触情绪。 看到宋希濂等同期战犯获得特赦,他逐渐接受了现实,开始写回忆文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一生。 1966年6月,方靖获得特赦,后来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这份工作让他能以相对超然的视角,冷静地记录国民党军队内部存在的吃空饷、将领之间互相倾轧等问题。 这时候的他不再需要靠战功证明自己,也不用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愤怒,心态平和了很多,方靖晚年的生活很平静,不再忌讳别人说“麻”字,也不再在意自己的外貌。 那张曾经让他痛苦了大半辈子的脸对他来说,最终只是一道愈合的伤疤,1985年,方靖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信源:信息来源:抗日战争纪念馆|《方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