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倪萍家包括保姆一共5个人,但她每天做4只海参,保姆没份,倪萍姥姥说:“你个傻子,海参怎么能不给保姆吃呢?”倪萍说:“海参很贵的!”姥姥一番话就让倪萍恍然大悟。 1990年代,北京的冬天冷得透骨,可倪萍家里却总是热气腾腾。那时,她住在一栋老式的楼房里,三室一厅,虽不大,但布置得温馨而有秩序。 家里一共有五个人:倪萍、儿子、小名叫小宝,年纪尚小却体弱多病;姥姥,年纪大了,手脚不便,但精神矍铄;保姆小李,还有偶尔来帮忙的钟点工。 倪萍请小李来,原本是为了照顾儿子和姥姥,可没想到,小李很快成为了家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姥姥是个随和的人,爱笑,也喜欢与人聊天。每天上午,她总会拉着小李聊上一阵子,谈谈邻居家新养的金毛犬,或是回忆小时候的趣事,偶尔还会教小李几招北京传统的小吃做法。 小李也乐于倾听,她从乡下到城里不久,对这些家常趣事充满好奇,眼神里带着敬意和温暖。 倪萍对家人的关心周到细致,但起初对保姆还有些拘谨。记得有一次,她从市场买回一盒海参,当时的海参在北京可是稀罕物,每一只都像宝贝。 倪萍每天让小李煮四只海参,可自己并没想着给小李留一份。她心想:“海参太贵了,不能浪费。” 姥姥看到后,眉头轻轻一皱,把倪萍拉到一边,语气温和却坚定:“妮子,你个傻子,海参怎么能不给小李吃呢?她跟咱们住在一起,就像家里的一半人。咱能吃,她也能吃,别分你我。” 倪萍愣住了。姥姥的话像春风一样吹进心里,让她恍然大悟。那天晚上,她悄悄在小李的碗里放了两只海参。 小李看到时愣了一下,眼里闪着惊讶与感动,低声道:“谢谢,阿姨。”倪萍微笑着摇头:“没什么,家里人都应该吃。” 从那以后,倪萍对小李的关心更多了。几年后,小李怀孕了,这让倪萍既开心又心疼。 她知道怀孕期间最重要的是休息和营养,于是安排钟点工来接手家务,让小李在家安心养胎。 每天,她都亲自去厨房看一眼:“今天蔬菜水果够吗?鸡蛋、牛奶都要准时吃。” 小李总是害羞地笑笑:“阿姨,我没事的。”但倪萍却总是认真叮嘱:“没事?现在你是两个人的妈妈了,得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临近小李回老家待产时,倪萍特地打听了小李家乡医院的情况,还联系了口碑好的医生,确保一切顺利。 她叮嘱小李:“回家一定要找好医生,条件一定要好。生孩子可不是小事,你的身体健康最重要。”小李听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倪萍对小李的关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情感上的。每当家里有喜有乐,她都会和小李分享:小宝学习了新诗,姥姥做了一道拿手菜,或者街角新开的杂货铺有好吃的糖。 小李渐渐把倪萍和姥姥当作家人,倪萍也把小李当作亲人一样信任。家里的空气里总弥漫着亲切的气息,连小宝也时常蹦蹦跳跳跑到小李身边撒娇:“小李姨,我要吃糖!” 慢慢地,倪萍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家,不只是血缘的聚集,更是心与心之间的温暖与尊重。每个人都应被平等对待,每个人的付出都值得被珍视。 海参的那件小事,让她学会了用心去关爱,不以身份、金钱或地位去区别对待任何人。 多年后,倪萍回想起那个冬天,想到小李怀孕、安心待产的日子,想到姥姥的叮咛和家里温暖的氛围,她心里总是暖暖的。 她知道,这份关心和善意,早已成为家里最珍贵的财富。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她的家不仅是居所,更是一片温暖的港湾。 在倪萍眼里,保姆不只是帮手,更是家的一部分,是亲人,是可以依靠的人。海参虽珍贵,但尊重与爱才是家中最稀罕、最值得珍惜的宝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