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据媒体报道,韩国一位教授突然宣布了一个判断:过去以为美国能压住中国,如今中国在中美掰手腕中并没有落到下风。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这个节点改变了不少韩国人的判断。国内产业升级提速,装备制造和电子整机迅速上量。对照来韩国在那几年更多押注高端零部件和品牌溢价,优越心态开始松动,主题就回到认知的变化。 2019年中国开启5G商用,基站密度持续提升,终端渗透到工业、交通、医疗。韩国也在同年开通5G,但覆盖和应用落地节奏与中国差距拉开。信息基础设施这块的对比,直接指向“中国变成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2016年韩国同意部署“萨德”,2017年系统入韩,气氛陡然紧张。中国随后采取旅游与文化合作降速等反制,韩国企业业绩波动明显。这一次的回合,让韩国直面中国的回应能力,心理上的旧框架出现裂缝。 贸易层面,中国多年是韩国最大买家和供应方,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化妆品对华依赖度高。美国收紧对高端芯片设备进入中国的通道后,韩国企业夹在两边,选择空间缩小。现实的拉扯加重了不安感。 产业链里,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的工厂长期承担重要产能,豁免期、许可期的变动牵动生产安排。中国本土厂商持续追赶,韩国的领先优势被压缩。位置变化带来的焦虑,被进一步放大。 造船和新能源车这两块,订单和产量的重心正在向中国倾斜。韩国仍保有高附加值船型的优势,但份额被蚕食是客观存在。对比之下,韩国社会更容易把压力归结为“中国变强了”,主旨落点清晰。 文化市场上,2017年前后韩国内容在中国渠道收紧,直到近年才出现零星回暖。韩国媒体用旧叙事强调中国不足,但平台和观众选择更看作品质量和供给速度。文化竞争也是“变成了什么”的直观体现。 安全层面,战时指挥权仍在驻韩美方手里,独立空间有限。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牵动韩国判断,动作幅度受外部掣肘。安全和经济两头受力,心理失衡更明显。 关税摩擦从2018年开始,中美掰手腕延续到今天。中国稳供应、拓市场、推国产替代的路子一步步走出来,韩国原有的“安全靠美、经济靠中”的平衡难以维持,根源还是位次变化。 韩国教授的那句判断,指向的是位次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不是单个事件刺激,而是连续多年现实累积,让旧认知失效。 现实里的难题,就是两条线同时拉着韩国,一条是市场,一条是安全。中国变强带来的客观压力,与韩国自身空间受限叠加,情绪随之上扬。 回到,这不是谁做了什么单一动作,而是中国已经变成更大的体量、更全的能力。理解这一点,才算看清问题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