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年,黄子澄殿试夺魁,朱元璋问了他一个奇怪的问题:“在你们老家,一亩地能收

笑蓝说 2025-11-06 11:03:19

1385年,黄子澄殿试夺魁,朱元璋问了他一个奇怪的问题:“在你们老家,一亩地能收多少粮食?”黄子澄愣了,他家境优渥,自幼读书,哪里种过地?支支吾吾回答:“惭愧,我不知道。”   朱元璋慢悠悠说道,“你有才华,但只会读书。状元就算了吧!”   1402 年应天狱中,黄子澄望着铁窗,寒风卷着枯叶飘进缝隙。   他忽然想起洪武十八年殿试,朱元璋问 “分宜一亩收多少粮”,自己支支吾吾的模样。   那时只觉羞愧,如今身陷囹圄,才懂那问题里藏着治国的根本 —— 知民生。   这场时隔二十四年的回忆,像把钝刀,割开他一生 “纸上谈兵” 的遗憾。   1385 年春,应天城飘着细雨,黄子澄背着书箱走进贡院,衣角沾了泥点。   他是江西分宜才子,自幼在书房长大,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文章常被先生夸赞。   考前他在客栈熬夜温书,总觉得凭才学定能夺魁,光宗耀祖指日可待。   同屋考生聊起农事,他插不上话,只默默翻书 —— 在他眼里,种地是佃户的事。   殿试当天,奉天殿庄严肃穆,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考生,带着威严。   黄子澄站在队列里,手心冒汗却难掩自信,等考题发下,他提笔就写。   策论里引经据典,谈仁政、论礼法,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完还反复读了两遍。   他放下笔时,瞥见其他考生仍在苦思,心里更笃定:这状元之位,稳了。   读卷官评审时,黄子澄的试卷被摆在最上面,众人赞 “文理通达,有治国之才”。   呈到朱元璋面前,他翻了两页,点头道 “字如其人,工整有力”,却没立刻定名次。   按惯例,皇帝要面试名列前茅者,黄子澄跟着其他考生再次进殿,心跳得更快。   他已在心里备好应答,满是圣贤道理,等着在皇帝面前一展才学。   朱元璋先问了其他考生经义,待轮到黄子澄,却话锋一转:“你是江西分宜人?”   黄子澄躬身回 “是”,以为接下来会问治国方略,正欲开口,却被新问题打断。   “那你说说,分宜好水田,一亩地一年能收多少稻谷?” 朱元璋声音不高,却让殿内静了。   黄子澄瞬间懵了,脑子里的圣贤书全乱了 —— 他连稻苗和稗草都认不全,哪知道产量? 他的脸涨得通红,额头冒冷汗,张了张嘴想编个数,又怕犯欺君之罪。   周围官员和考生的目光像针一样扎过来,他支支吾吾半天,才小声说:“惭愧… 学生不知。”   说完他低下头,不敢看朱元璋的眼睛,只听见龙椅方向传来一声轻哼。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状元梦,可能要碎了。   朱元璋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早年务农的沧桑:“你读圣贤书,求千钟粟,却不知粟从何来。”   他起身走下龙椅,目光扫过众人:“朕小时候没饭吃,靠挖野菜活命,知道一粒粮有多金贵。”   “这江山是百姓的江山,百姓靠什么活?靠的就是一亩亩地里的收成。”   他指着黄子澄:“你连亩产都不知,将来管钱粮,怎知百姓饥饱?岂不是要被胥吏蒙骗?” 这话像锤子砸在黄子澄心上,他抬起头,看见朱元璋眼中的失望。   “才学再好,不通世务,也做不了好官。” 朱元璋回到龙椅上,“状元,你当不了。”   最终,黄子澄中了进士,虽也是荣耀,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他看着新科状元披红挂彩,忽然明白:皇上要的不是只会写文章的书生,是懂民生的官。   后来黄子澄入仕,被派去地方查粮,他特意去田埂上看农民种地。   老农告诉他 “好年景一亩能收三石,差年景连一石都难”,他默默记在本子上。   夜里他翻出当年的试卷,忽然觉得那些策论里的道理,都少了点烟火气。   只是这份领悟来得太晚,他早已习惯用书本里的道理办事,难改纸上谈兵的毛病。   1398 年朱允炆即位,黄子澄成了亲信,力主削藩,却没考虑实际兵力。   他总说 “太祖定下的礼法不可违”,却没看清燕王朱棣的实力,最终酿下大祸。   1402 年燕军攻破应天,黄子澄四处逃亡,还是被擒,关进狱中。   在狱中,黄子澄想起老农说的亩产,想起朱元璋的提问,悔恨不已。   若是当年早点懂 “知稼穑” 的重要,若是削藩时多考虑实际,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   窗外传来行刑的号角,他闭上眼睛,最后悔的不是没当状元,是没早点懂皇上的苦心。   这场始于殿试的遗憾,最终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也成了后世官员的镜鉴 —— 治国,终究要接地气。     主要信源:(《明史》)

0 阅读:0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