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首相下台了,就想把账赖掉? 当荷兰前首相带着政治残局转身离去时,或许以

士气沉沉 2025-11-06 11:09:06

[微风]首相下台了,就想把账赖掉? 当荷兰前首相带着政治残局转身离去时,或许以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资产收割”能随权力更迭一笔勾销,但现实显然不会给这种自欺欺人留任何情面。 毕竟,用尘封73年的《商品供应法》当遮羞布,把中资合法收购的企业硬说成“国家安全威胁”,这种堪比荒诞剧的操作,可不是换个首相就能洗白的闹剧。 故事的起点本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商业合作。2018年,闻泰科技斥资332亿元人民币,将荷兰芯片巨头恩智浦剥离的标准产品部门收入囊中,组建安世半导体。 彼时荷兰政府点头称赞,毕竟没人会拒绝一笔能带来持续税收和就业的投资——收购后的五年里,安世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所得税,在欧洲多地设立研发中心,数千名当地员工靠着这份产业养家糊口。 谁也没想到,当中国资本真的把这家被原主嫌弃的“边缘业务”盘活成香饽饽时,当初的欢迎会突然变成了鸿门宴。 安世半导体的崛起确实扎眼。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的隐形冠军,它的芯片堪称汽车产业的“心脏瓣膜”,欧洲40%的车用芯片市场由其占据,大众、宝马等车企每年5000万辆新车的生产,都离不开它的供应。 更让某些人坐不住的是,中资入主后,这家企业彻底焕发新生: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飙升至2024年的2.84亿欧元,专利申请量从每年十几件暴涨到2024年的110件,毛利率更是从25%跃升至42.4%,2024年10月还实现了“零负债”运行。 更关键的是,其研发的新产品直接打破了美国在相关领域的垄断,让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站稳了脚跟。这种“中国投入、全球受益”的共赢局面,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威胁”,大概是太久没见过不靠掠夺就能发展的模式了。 这场掠夺的剧本写得相当拙劣,却被荷兰政府演得一本正经。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2025年9月29日,美国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将制裁范围扩大到持股超50%的子公司。戏剧性的是,仅仅一天后,荷兰政府就“精准响应”,宣布启用1952年的旧法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还煞有介事地宣称发现“严重管理缺陷”。 直到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的法庭文件曝光,人们才看清真相:早在当年6月,美国就已施压荷兰,要求替换安世的中国籍CEO,否则就拒绝豁免制裁。所谓的“国家安全”,不过是美国长臂管辖的遮羞布,而荷兰甘愿当起“温顺绵羊”,把法律武器化,上演了一出强权压倒公理的丑剧。 更讽刺的是,这场“明抢”最终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荷兰政府宣称接管是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结果刚一动手,安世半导体就被迫减产,中国东莞的工厂——承担着全球一半产能的核心基地——陷入停滞。 10月下旬,安世不得不通知客户“无法保证芯片供应”,欧洲汽车产业瞬间陷入恐慌。德国采埃孚集团紧急申请出口豁免,英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警告,称“全球汽车业最不需要的就是第二次芯片短缺”。 那些曾经默许甚至纵容这场掠夺的欧洲车企,此刻才恍然大悟:他们依赖的不是某个国家的技术,而是被政治操弄轻易打断的全球供应链。当荷兰政府忙着给美国递投名状时,似乎忘了欧洲每年数千万辆汽车的生产线上,跳动的可是安世制造的“心脏瓣膜”。 荷兰首相斯霍夫3日宣布,他所领导的荷兰政府已辞职。 他本人将向国王正式提交辞呈,如今拍拍屁股走人,留下的烂摊子却让整个欧洲买单。 中美达成共识暂停部分出口管制后,荷兰政府瞬间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继续接管,就要面对汽车产业崩溃的风险;撤销决定,又怕得罪美国还丢了颜面。 闻泰科技的态度早已明确:恢复公司完全控制权,让被无理暂停职务的CEO张学政复职,否则免谈。毕竟,作为合法控股股东,没人会容忍自己的子公司被第三方用莫须有的罪名强行接管,更不会接受“技术窃取”这种无稽之谈——难道有人会闲着没事从自己全资控股的公司里“偷”技术? 这场闹剧最荒诞的地方在于,荷兰政府口口声声要“保护欧洲技术能力”,却亲手摧毁了一家正在蓬勃发展的欧洲本土企业。 安世半导体的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资注入真金白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换来的成果。当政治偏见凌驾于商业规则之上,当“国家安全”成为巧取豪夺的借口,受损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合法权益,更是整个西方世界标榜的“契约精神”。 首相可以辞职,但账不能赖。荷兰政府必须为这场非法接管付出代价,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靠着违背规则、践踏公平而独善其身。 那些试图把中国企业当软柿子捏的人,早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这场由政治操弄引发的供应链危机,终会让始作俑者明白,霸权逻辑或许能得逞一时,但永远赢不了长远。 而中国企业的坚韧与反击,也必将让世界看到:合法权益不容侵犯,任何试图用强权打破规则的行为,最终都只会自食恶果。

0 阅读:362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