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后悔都来不及了! 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问中国,现在最难过的估计就是瑙塞达了,立陶宛多次喊话,要恢复外交,加强交流,但是我们没有惯着立陶宛。 现在瑙塞达看到自己的兄弟国家爱沙尼亚和中国有合作,关系还这么好,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当爱沙尼亚外长马尔古斯·查赫克纳在北京与王毅会谈时。 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可能正面临其政治生涯中最煎熬的时刻。 短短四年间,一个决定让立陶宛从东西方交往的桥梁变成了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反面教材。 而邻国爱沙尼亚的务实外交则让这种对比更加鲜明。 2021年11月,立陶宛政府允许台湾当局在其首都维尔纽斯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这一决定被专家形容为“外交豪赌”。 当时立陶宛政府满怀信心,认为这一举动将换来美国的坚定支持和台湾的巨额投资。 然而事实证明,这场赌博代价高昂,立陶宛不仅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更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 中国对立陶宛的反制迅速而坚决。 双方外交关系被降至代办级,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人员全部撤离,领事业务转交由拉脱维亚处理。 更让立陶宛措手不及的是中国的经济反制。 中国海关将立陶宛从系统中“删除”,立陶宛的商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使用了立陶宛零部件的跨国公司也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 甚至中欧班列也改道而行,不再经过立陶宛。 这些措施给立陶宛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中立双边贸易额从2021年的20亿欧元暴跌至2022年的不足5亿欧元,缩水超过75%,其中立陶宛对华出口更是暴跌91%。 木材、奶酪、激光设备等立陶宛的传统优势产业失去了一大买家,不少企业陷入困境,工人失业率上升。 曾经繁忙的克莱佩达港堆满原本要运往中国的木材,考纳斯的奶酪厂则有大量产品因失去订单而滞销。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美国与台湾承诺的“芯片大饼”几乎全部落空。 曾经大肆宣传的五年内投资150亿美元建五座芯片封装测试厂、创造3.5万个高薪岗位的规划,四年过去连一个厂房地基都未见着。 台积电连设备清单都未提交,美光仅派了个顾问团队便宣布项目“无限期搁置”。 美国提供的6亿美元出口信贷担保,实际到手仅900万美元,对于立陶宛数十亿欧元的经济损失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最终在压力下承认错误。 2025年,他公开表示将“台北代表处”改名为“台湾代表处”是一个失误,影响了与中国的关系。 他懊悔地表示:“作为总统,未能有效协调台湾与立陶宛的关系。” 但这种后悔似乎为时已晚。 在立陶宛经历外交困局的同时,爱沙尼亚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同为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从立陶宛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 当台湾当局试图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设立所谓的“代表处”时。 爱沙尼亚坚持只允许使用“台北”这一名称,拒绝使用“台湾”名义。 这一坚持导致双方拉扯长达两年,台湾当局准备的“台湾代表处”牌子始终未能挂上。 爱沙尼亚的务实外交获得了丰厚回报。 2025年11月4日,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开启为期数天的访华行程,这是10年来爱沙尼亚外长首次访华。 在与王毅的会谈中,查赫克纳明确表示爱沙尼亚“坚持和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愿意加强与中国的各层级交往,深化互信,推进务实合作。 中方对爱沙尼亚的态度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毅表示中国始终本着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原则发展对爱关系,肯定两国“不存在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愿意以中爱建交35周年为契机巩固双边关系。 中国还延长了对爱沙尼亚的免签政策,进一步促进双方人文交流和商业往来。 立陶宛并非没有尝试挽回局面。 在大选后上台的新政府曾多次向中国喊话,希望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立陶宛新总理金塔乌塔斯·帕卢茨卡斯甚至承认上届政府设立“台湾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 但中方的立场明确而坚定:立陶宛必须以实际行动纠正错误,首先就是摘掉那个引发争议的“台湾代表处”牌子。 立陶宛的案例在国际关系领域提供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样本。 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如何自处,如何平衡安全需求与经济利益,立陶宛的选择与其邻国爱沙尼亚的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 立陶宛倾向于完全倒向美国,甚至不惜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 而爱沙尼亚则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务实,既明确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又积极发展对华合作关系。 在国际政治中,小国的生存之道需要的是审时度势的智慧和坚定务实的作风,而非盲目选边站队。 爱沙尼亚外长访华期间,特别提到两国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这些务实合作将为爱沙尼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信息:王毅接受非盟新任驻华代表递交委任书并同爱沙尼亚外长会谈 2025-11-04 23:47 新京报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