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战士徐子英,用手支撑着身体,艰难地在地上挪动着。此时,日伪军在叛徒的带领

运赛过去 2025-11-06 16:59:18

东北抗联战士徐子英,用手支撑着身体,艰难地在地上挪动着。此时,日伪军在叛徒的带领下攻进了东北抗联五大连池朝阳山根据地。 徐子英本名徐志颖,出生在哈尔滨,那时候的哈尔滨还叫滨江县,家里爸是中国人,妈是俄罗斯人,这种混血让他从小就有点不一样,文化上也接触得广。读中学的时候,他上的是哈尔滨第二中学,现在改成第三中了,那学校在当时东北算得上数一数二的,教书育人严谨,他在那儿学了语文、音乐这些基础,养成爱看报、写东西的习惯。毕业后没多久,1936年夏天,日本鬼子在东北折腾得更凶了,冯仲云他们组织抗日队伍,徐子英就这么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从一个学生摇身一变,成了扛枪的战士。 刚入队的时候,他不光会打仗,还特别会搞文艺宣传,这在抗联里可不多见。第六军里头,战士们大多是东北汉子,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他能写文章,帮着宣传抗日道理,还会识谱作曲,经常给文艺队排节目。教战士唱歌的时候,他挑些简单易记的调子,让大家边练边记,很快就传开了。他自己写的《送西征》和《悼冯治纲》这两首歌,在队伍里头火得不行,出征前唱一首,悼念战友时来一首,战士们走路累了就哼哼两句,解乏又提神。因为这些本事,他没多久就被调到第六军政治部当秘书,负责文件整理、报告起草啥的,工作琐碎但关键,帮指挥员分析情况,规划路线。 1938年9月,第六军开始西征,那趟路走得真叫苦,部队从北安一带往西推,途中碰上大雨,沼泽地全被洪水泡了,泥浆齐腰深。队伍过河时,有个女战士体力跟不上,差点陷进去,徐子英直接把她背起来,硬扛着走了二十多里地,那地势软绵绵的,每步都费劲,但他就是没放下来,直到安全地方才歇口气。这事儿在队里传为佳话,说明他不光嘴上功夫硬,手上也实打实。西征是抗联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当时日伪军封锁线越来越密,抗联得分散活动,第六军往西去是为了牵制敌人,扩大影响,徐子英作为秘书,路上还帮着记录情报,整理地图标记关口。 转眼到1939年冬天,小兴安岭的冷不是人能扛的,零下四十多度,部队衣裳单薄,脚上草鞋一踩就碎。徐子英的脚先是冻麻了,然后肿得走不动,黑紫一片,最后双脚彻底坏死,只能截掉。他知道自己成累赘了,就主动要求留下来,不拖队伍后腿。指挥员同意后,把他安置在朝阳山的一个密营里,那地方在五大连池北安一带,地形隐蔽,松树岩石多,便于藏身。战友们走前给他准备了些干粮水壶,还教他怎么用手挪动身体自理。平时有空,战士们轮流照顾,端饭喂水,擦身换衣,但打仗紧的时候,他就得自己来。离营地不远有条小溪,战友背他过去近点,他用杯子取水喝,靠胳膊肘撑着地,一点点爬过去,那距离虽短,但对他来说已经是极限。 朝阳山这个根据地是抗联第六军的重要落脚点,1930年代末,日伪军加强了“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叛徒出卖情报越来越多。1940年春,日伪军在汉奸指路下,直扑这个地方,徐子英一个人在营里,听到动静就想藏起来,用手撑地挪动身子,但没爬多远就被发现了。那些日伪兵连个残疾人都下不去手,直接枪毙了他,就倒在溪边草丛里。徐子英就这样走了,年仅二十多岁,但他的事儿在抗联史上留下了印记。

0 阅读:0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