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邦称帝后,在一次回家探望时,被刘太公生气的责问:“儿子啊,你给了那么多人封

熹然说历史 2025-11-06 23:58:13

当年刘邦称帝后,在一次回家探望时,被刘太公生气的责问:“儿子啊,你给了那么多人封王拜侯,怎么不封你大哥的儿子刘信,你不会是把他给忘了吧?” 一顿饭的恩怨能记多久?刘邦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几十年。当开国皇帝面对父亲的质问时,年少时嫂子敲锅赶客的屈辱重新涌上心头。这不仅仅是家长里短的争执,更是人性复杂与权力博弈的缩影。一个”羹颉侯”的封号背后,藏着怎样的恩怨情仇? 说起刘邦这个人,从小就不是个省心的主。刘太公是个诚实本分的农民,跟妻子刘媪一起至少育有4子1女,即刘伯、刘仲、刘邦、刘交和宣夫人。刘伯等人大都继承了父母老实、踏实的性格,唯有刘邦是个”另类”,既不从事生产,又不专心在仕途上谋发展,而是整天和一帮狐朋狗友瞎混。在沛县那个小地方,刘邦算是个另类,不务正业,却总能混得开。 刘伯早死,留下妻子和儿子刘信。按理说,兄弟之间应该相互照顾,但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问题。刘邦贫贱时,曾经避难,常常与宾客一起到大嫂家去吃饭。大嫂讨厌刘邦,刘邦与客人一来,大嫂就假装羹汤吃完,故意用饭勺碰刮锅边发出声响,宾客以为锅中没有饭,就离去了。过后刘邦看到锅中还有羹汤,就由此怨恨他的大嫂。 这事听起来不算什么大事,但对刘邦来说,这可是奇耻大辱。想想看,一个男人带着朋友到嫂子家蹭饭,结果被人家当面赶出来,这面子往哪搁?更气人的是,大嫂还用敲锅底这种方式暗示”饭没了”,实际上锅里明明还有很多饭。这种做法确实让人窝火。 时过境迁,刘邦从一个沛县的小混混变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信跟从刘邦投身军旅,击败韩王信,担任郎中将。这个侄子倒是争气,在战场上立了不少功劳,按理说应该得到封赏才对。 可刘邦就是不给刘信封赏。刘邦称帝后,封赏兄弟,只有刘伯的儿子没有被封赏。别人都有好处,就他没有,这事搁谁身上都得憋屈。刘太公看不下去了,直接找到刘邦质问这事。 太上皇刘太公为自己的孙子说话,刘邦说:“我不敢忘记封赏大哥的儿子,因为他的母亲不是忠厚大方的人。”这话说得够直白的,就是因为嫂子当年的事,连带着侄子也受牵连。 刘太公当然不满意儿子这个回答。老人家觉得,当年是大儿媳妇做的事,跟孙子有什么关系?况且孙子跟着刘邦打天下,立了那么多功劳,凭什么不能封侯?这一老一少就这个问题争了起来,场面相当尴尬。 在刘太公的一再劝说下,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刘邦封刘信为羹颉侯。但这个封号可不是什么好听的名字。“羹颉”当然不是县邑名,而是暗含当年大嫂佯为羹尽那件往事。羹即锅中饭菜,颉者即用勺刮锅。羹颉即敲锅羹尽,也就是”饭没了”的意思。 这个封号的含义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在嘲讽当年大嫂敲锅赶客的事情。荀悦在《汉纪》中将刘信的侯名记载为”刮羹侯”,意思更加直白,就是”刮锅底的侯爵”。想想看,一个堂堂侯爵,名字却跟刮锅底有关,这得多尴尬。 顶着这样的封号,刘信还敢出门吗?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会用异样的眼神看待他,也都知道当初他的母亲亏待了小叔子刘邦,更表明刘邦对他们母子心怀不满,这让他们怎么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话说回来,刘信虽然封号不好听,但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羹颉侯刘信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引水发展农耕,灌田8万余亩;又于东加筑乌羊、槽牍两堰。这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羹颉侯”在当地被尊称为”舒王”,老百姓不管你封号怎么来的,只看你做了什么实事。 但好景不长,高后吕雉元年(前187年),刘信因为犯罪,被削爵一级,降为关内侯。吕雉掌权后,实行”尊吕抑刘”的政策,但凡是刘邦的庶子和亲属都会遭到贬斥,刘信作为皇族成员,自然也逃不过这个劫。 这整个事情说起来,真是让人唏嘘。一顿饭的恩怨,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刘邦虽然当了皇帝,但在处理家族关系上,确实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不过话又说回来,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当年大嫂的做法确实伤人,刘邦记仇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历史总是在细节中见真章。一个”羹颉侯”的封号,既体现了刘邦的小心眼,也反映了权力与人情的复杂关系。你觉得刘邦这样做过分吗?如果是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处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