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1-07 13:39:02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这个地方,华人占了七成多人口,按理说应该是华人的天堂,谁到这儿来都得被捧着。可实际情况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不少人脑子里有个大误区,总觉得华人多就等于这儿最亲华,最欢迎从大陆过来的同胞,结果恰恰倒过来,新加坡的反华情绪有时候比别的地方还重。尤其是本地年轻人,对中国大陆那边的变化压根儿没啥感觉,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眼睛就盯着自家后院。说白了,新加坡的华人身份是新加坡华人,不是中国华人,他们的根早就扎在这片热带岛上了,对大陆的关心度低到几乎忽略不计。这话听起来刺耳,但搁在本地论坛上刷刷帖子,你就知道这是常态,不是谁故意挑事儿。 新加坡建国六十来年,李光耀那一代人就把多族群融合当成铁律。官方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人口普查显示,华人占74.3%,马来人13.5%,印度人9%,还有其他族裔和混血儿。表面上看,华人主导了经济、文化啥的,好多公司高层是华人面孔,街头招牌一半以上用华文。可这不等于这儿就是华人的舒适区。政府从建国起就推强制性族群配额政策,组屋分配时得确保每个街区族群比例均衡,不能让华人扎堆成片。为什么?就是怕族群对立闹大,当年马来西亚时期的分裂阴影还历历在目。新加坡人从小在学校学四种官方语言,英语是工作通用语,华文、马来文、泰米尔文各占一席。这套体系让大家身份感先是新加坡人,再分族裔。结果呢,本地华人小孩儿上学时,同学圈子五花八门,毕业后职场也一样,华人同事多,但聊天时很少扯祖籍,更多是吐槽通胀和地铁延误。 再看本地华人对大陆的真实态度,数据说话最靠谱。2022年伊普索斯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新加坡华人自称“有强烈中国认同”,多数人更愿意贴上“新加坡华人”标签。年轻一代尤其明显,18到34岁群体里,超过八成表示对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动态“不太关注”或“完全不关心”。他们刷TikTok、Instagram,关注的热点是本地选举、房价飙升,或者K-pop明星动态。大陆新闻?除非牵扯到贸易关税或芯片短缺影响本地供应链,不然基本滑过去。举个例子,2023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时,新加坡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但本地华人论坛上,讨论最多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关税一加,iPhone又贵五百刀,怎么办”。这不是冷血,而是现实:新加坡经济高度外向,出口占GDP两倍多,对华贸易是命根子,但个人层面,大家更在意自家饭碗稳不稳。 误区从哪儿来?很多人,尤其是海外华侨圈子,总把新加坡当成“亚洲小上海”,觉得这儿华人多,文化亲近,来多少大陆人都不在话下。可事实是,新加坡的反华风气在华人聚居区最扎眼。为什么?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新加坡国土小,资源紧巴巴,组屋抽签一年几轮,年轻人排队等房等得头发白。大陆移民涌入后,房价推高15%到20%,本地人自然有怨气。2021年到2023年,永久居民申请量翻倍,好多大陆白领拿EP工作准证,挤进金融、科技行业。结果呢?本地毕业生投简历时,招聘广告上中文要求变多,但起薪没涨多少。职场闲聊里,本地华人常抱怨“他们来得快,适应慢,英语还带口音,开会时总得重复解释”。这不是种族歧视那么简单,而是资源抢夺的直观反应。政府也察觉到,2024年调整移民配额,优先本地就业,但底层不满还是发酵。 经济上,新加坡离不开中国。2023年双边贸易破一千二百亿新元,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华为、中兴设备满街跑。可这不等于情感亲近。企业层面,合作热火朝天,港口吞吐量一半是中国货;个人层面,冷淡得像公事公办。本地华人创业者签对华合同时,笔尖签字稳当,但下班后不聊大陆明星,只谈英超比分。政府态度也务实,黄循财上台后,继续李显龙路线,中美平衡,不站队。2024年中美峰会,新加坡主办,领导人握手合影,但本地媒体焦点在“贸易协议细节”,不是地缘政治大义。华人社区呢?商会活动多,但议题绕着供应链绕圈子,不碰敏感话题。

0 阅读:1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