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再次严厉发问:“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击败中国?”哈佛大学教授查普曼,直言不讳地说:“美国永远也无法打败中国!中国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中国人有一种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民族特征,这一特质使他们坚韧不拔,一直屹立不倒!” 海军作战部长丽莎·弗兰凯蒂在2024年9月18日发布了海军导航计划,这份文件直接把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强调要在2027年前做好冲突准备。计划中列出了七个重点改进方向,第一项就是加强军舰、潜艇和飞机的作战部署。她承认海军无法短期内扩大传统舰队规模,因为资金、生产能力和战备状态都跟不上需求。这反映出美军对中国的焦虑情绪日益加重,国际舆论也随之沸腾起来。 这份计划的发布引发了广泛讨论,同时让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的一段旧讲座视频意外走红。他在视频中直言美国无法打败中国,这个结论基于他对中华神话的深入解读。中国神话体系中隐藏着一种民族特性,这种特性让中国人面对逆境时总能坚持下去。查普曼对比了不同文明的神话,指出这种特性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查普曼首先从火的起源神话入手。在西方神话中,火往往是神明直接赐予的礼物,而希腊神话里则是普罗米修斯从神那里偷来的。但中华神话强调人们通过钻木取火的方式获取,这体现了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对抗。燧人氏的故事就是典型例子,人们一次次尝试摩擦木头,直到成功点燃火种。这种方法不是依赖外力,而是靠自身努力,这在神话中反复出现。 洪水神话的差异更能说明问题。西方传说如诺亚方舟强调躲避灾难,而中华神话中大禹治水则聚焦于主动治理。大禹带领民众疏通河道,历经多年努力,最终控制洪水。这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整个神话体系中对抗困难的模式。类似主题在其他传说中也能找到,显示出一种不退缩的精神。 精卫填海的故事进一步突出这种特性。一个女子溺亡后化身为鸟,用嘴衔石投向大海,试图填平淹没她的海洋。尽管任务看似不可能,她依然一代代坚持。这种与命运对抗的劲头,在外国网友讨论中被视为中国人韧性的象征。查普曼指出,这类神话教导后代面对失败也要继续努力。 愚公移山是另一个经典例子。一位老人面对挡在家门口的大山,选择带领家人挖掘,而不是搬家。尽管山高路远,他相信子孙后代能完成任务。这种知难而进的做法挑战了西方思维中追求效率的逻辑。查普曼用这个故事说明中国人神话中那种明明知道难度大,还非要干到底的执着。 太阳相关的神话对比最具冲击力。多数文明视太阳神为绝对权威,不可挑战。但中华神话中夸父追日讲述了一个人觉得太阳太热,就去追逐它,想控制太阳。夸父穿越荒野,最终因疲惫倒下,却被视为英雄。后羿射日则更进一步,他射下多余的太阳,缓解大地干旱。这些传说颂扬敢于对抗强大力量的精神,即使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