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台湾回归,21万台军将何去何从?就地解散还是会有别的安排? 手里有21.5万的人力资源,有遍布各地的军事设施,还有每年大笔的预算。怎么把这些旧时代的“包袱”变成新时代的“燃料”,考验的是大智慧。 这二十多万人可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顶层的将官,不少受美式训练,想法五花八门,底下的普通兵哥,很多人当初从军就是为了份稳定薪水,并没有多强烈的特定立场。 这队伍“上头热,下头冷”,结构很奇特。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让这群人,特别是那些精英飞行员、那一万名战斗意志很强的海军陆战队员,顺利融入新的社会角色里去。 经济账更得算明白,2024年的数据显示,台湾20来岁的年轻人,十个里头就有一个多找不到工作,失业率高达11.62%,连大学生的失业率都比平均水平高。 这时候,一下子往市场里扔进十几万退役军人,后果可想而知,得精准地分流。 大部分普通士兵和文职,可以给他们搞点职业培训,刚好对接制造业可能因台积电外移出现的岗位空缺,或者直接参与本地的基建项目,这不就是最实在的出路吗? 至于那些技术过硬的精英,筛查评估后,一部分可以组建成新的地方防卫力量,钱由台湾自己出,实现“以台养台”。剩下的转去民航、军工企业,专业都能对口。 最棘手的,是少数思想上过不去弯儿的高级军官和“深绿”分子。这得区别对待,有实际分裂行为的,依法办。 没犯事的,可以安排退休转岗,但思想上的疙瘩必须解开,大家一起上上历史课,重新认识国家,合格了再谈安置。 台军的装备大都老旧,比如近期就有爱国者导弹自己炸了的尴尬事。像M60坦克这类古董,要么拉到公园当国防教育展品,要么直接拆了当废铁卖。 但有些东西还是有用的,比如升级过的“海豚”直升机,可以拿来当技术研究的样本。这些军事遗产,得一分为二看,物尽其用才不浪费。 更值钱的是那些军事基地、机场和营区。把闲置的营区改建成保障房或者给年轻人创业的园区,机场搞成军民两用,核心基地留给新的防卫力量当训练场。 这思路早有人想过,苗栗县就琢磨过把美军留下的导弹阵地改成公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钱。 今年台湾的防务预算是多少?差不多6470亿新台币,占了GDP的2.45%!这笔天文数字省下来,就是最大的“和平红利”。 这笔钱首先能保证所有退役人员的安置培训妥妥当当。然后,大头可以全部投到改善民生和产业升级上。 结合大陆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台湾原有的军工底子,一起搞高新科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前景多诱人?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让一支军队消失,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重构,是把21万人的生计、庞杂的武器装备和巨额的财政开销,都看作是台湾未来的发展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的挑战,变成所有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机遇,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有网友认为“既然回归了就要用人家,调到大陆进行改编,和地方军队融为一体” 还有网友认为“既然回归祖国了,就要给台湾军人安排职务,给他们一条生活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