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来消息 11月6日,日本日产汽车传出重磅消息:正式宣布以9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出售位于横滨的全球总部大楼及土地,买家是中国敏实集团与美国KKR旗下公司组成的财团。 日产把横滨总部大楼卖了,买家是中国的敏实集团和美国的KKR公司,成交价970亿日元,大约45亿人民币,但日产没有搬走,而是签了二十年租约继续在原地办公,这看起来是在盘活资产,实际上更像是资金紧张,不得不卖掉换钱。 先说说这 “售后回租” 的套路,听着挺专业,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房子卖给别人,再从买家手里租下来接着住,既能拿到一笔现金,又不用搬家折腾。 但这办法从来都是企业没钱时的 “应急招”,不是什么高明的经营策略。就像咱们普通人,要是日子过得滋润,能把自己住了十几年的房子卖了再租吗?肯定不能。 日产自己也玩过类似的小打小闹,之前东风日产就和一家公司搞过售后回租,几百万的资产折腾一回,就是为了凑点营运资金,更别说这次卖的是象征企业脸面的全球总部了。 要说清楚这事,得先看日产的账本,那真是惨不忍睹。2024 财年的财报一出来,谁都能看出它快扛不住了:净亏损高达 6709 亿日元,换成人民币就是 334 亿! 要知道前一年它还赚了 426 亿日元,一年时间就从盈利跌到巨亏,这跟头摔得有多狠。 更要命的是手里的活钱,2025 财年第一季度,光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就负了 5500 亿日元,相当于每天都在往外掏钱,账上根本没余粮。 债务更是压得它喘不过气,总债务快到 2 万亿日元了,其中 7000 亿日元今年就得到期,换算成人民币就是 348 亿,这不就是催债的找上门了吗? 之前为了省钱,日产已经开始 “断臂求生”:全球要裁员 2 万人,还得关掉 7 家工厂,把 17 家工厂砍到 10 家,可就算这么折腾,窟窿还是填不上,最后只能打总部大楼的主意。这哪是 “盘活资产”,分明是拆家保命啊。 可能有人会说,日产不是还有 3.5 万亿日元的资金和信用额度吗?可那些要么是要维持日常生产的 “救命钱”,动不得;要么是信用额度,用了就得还,利息都是负担。 而且这大楼估值本来超 1000 亿日元,这次 970 亿就卖了,明显是急着出手,要是真有底气,能愿意少赚 3 亿人民币吗? 日产落到这步田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全是自己踩坑踩出来的。最关键的就是电动化转型慢了半拍,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想当年日产可是最早搞纯电的车企之一,结果现在呢? 在中国市场就两款纯电车型,艾睿雅这款车 2025 年 1 月才卖了 9 辆,几乎没人买。主打的混动技术又不符合中国的绿牌政策,一年卖不了 5 万辆。 反观中国品牌,比亚迪秦 PLUS 直接抢了轩逸的销冠,新能源车型更新速度是日产的 3 倍,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新东西更是甩它几条街。等日产反应过来要转型,市场早就被抢光了。 中国市场本来是它的基本盘,2024 年销量跌了 12.2%,2025 年一季度更是暴跌 27.47%,市占率从 7.8% 跌到 4.1%。 美国市场那边,因为加征 25% 的关税,墨西哥工厂的成本飙升,主力车型奇骏、轩逸要么更新慢,要么配置落后,份额被竞品一点点啃掉。两大市场都拉胯,日产想不亏都难。 其实不光日产,整个日系车都在走下坡路,只是日产最惨。2024 年本田在华销量跌了 30.9%,丰田也跌了 6.9%,七大日本车企里除了铃木,全都利润下滑,总利润少了 1.7 万亿日元。 本田也在关停广州、武汉的工厂,丰田忙着裁员,可人家没到卖总部的地步,这就更说明日产的资金链紧张到了极点。 再看看买家,中国敏实集团是做汽车零部件的龙头,美国 KKR 是私募巨头,专门做抄底投资的。 他们组成财团接盘,一方面是敏实想贴近日本汽车产业核心圈,另一方面 KKR 肯定是看出日产急售,觉得有利润空间。这种组合从来不是做慈善,都是奔着利益来的,要是日产资金充足,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吗? 卖楼拿到的 45 亿人民币,日产说要投到研发和转型上,可这点钱真不够看。它计划 2026 年前推 5 款新能源车,还要和华为合作补智能短板,这些都是烧钱的活儿。 更别说未来 20 年还要交租金,现在拿了钱解燃眉之急,以后每年都得往外掏钱,又是一笔固定负担,这根本就是饮鸩止渴。 说一千道一万,日产卖总部就是资金链断了的无奈之举。那些说 “盘活资产” 的漂亮话,骗不了人。一家百年车企,从叱咤风云到卖 “老宅” 度日,说到底还是没跟上时代的脚步。 电动化浪潮来了,它犹豫了;中国市场变了,它没接住;成本失控了,它管不住。现在卖楼的钱能撑一时,但要是转型还跟不上,以后可能连租楼的钱都拿不出来。 这事儿给所有老企业都提了个醒:时代变了,不往前跑,就得被淘汰,就算是日产这样的巨头,也逃不过这个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