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纪登奎倒下前,说了一句话:“我不行了,我要死了。”那天他刚吃过晚饭,在自家院子里溜达,本来是散步消食,谁都没想到,一场彻底的告别就在几分钟后发生。他没有等到回忆录动笔的那天,也没来得及跟家人说清后事。 (信源:《纪登奎同志遗体在京火化》,《人民日报》,1988年8月5日第1版。) 纪登奎的 “民生情结”,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扎了根。 当时他在河南许昌地区工作,刚三十出头就成了地委书记。别的干部下乡可能先听汇报,他却总爱直奔农户家,掀开人家的米缸看看剩多少粮,捏捏窝头硬不硬。 有次在许昌农村,他看到一户人家顿顿喝稀粥,孩子饿得直哭,当场就红了眼,转头就组织干部搞 “粮食增产试点”,还亲自跟着农民学种高产小麦,白天在地里晒得黝黑,晚上就在油灯下整理种植笔记。 后来他调到中央工作,成了国务院副总理,管的事多了,可惦记老百姓吃饭的习惯一点没改。 每次到地方考察,他第一站准是公社食堂或农户家。 1973 年去吉林调研,他听说当地玉米产量上不去,老百姓口粮紧张,愣是在农村住了半个月,跟着老农一起掰玉米、测产量,最后帮着总结出 “合理密植 + 增施有机肥” 的办法,后来在东北推广开,不少地方的玉米亩产一下子提高了两成多。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从不摆官架子,跟老百姓说话就像拉家常。 有次在河北农村,他看到一位大娘在磨玉米面,主动上前帮忙推磨,磨得满头大汗还笑着问 “大娘,这面够吃多久?要是不够,咱们想想办法”。 大娘一开始不知道他是谁,后来听村干部介绍才知道是 “大领导”,感动得直抹眼泪:“没想到这么大的官,还帮我推磨,还问我够不够吃。” 这里给大家科普个时代背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很多地方存在 “靠天吃饭” 的情况,粮食产量不稳定,老百姓的口粮时常紧张。 当时中央特别重视农业生产,而纪登奎因为有长期基层农业工作的经验,成了分管农业和粮食工作的重要干部。 他常说 “农业是根,粮食是本,老百姓吃不饱,其他事都白搭”,这句话也成了他工作的 “口头禅”。 纪登奎管粮食,管得特别 “细”。有次国务院开会讨论粮食调拨,他拿着各省的粮食报表,连一个县的余粮数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干部说 “差不多就行”,他却较真:“差一点,可能就有一户人家吃不饱,怎么能差不多?” 他还特别反对浪费,看到机关食堂有剩饭,当场就批评工作人员:“老百姓还在省粮吃,咱们怎么能随便扔?” 后来他还推动机关搞 “节约粮食公约”,自己带头吃剩菜剩饭,一点不觉得掉价。 他的 “亲民” 还体现在不搞特殊化。那会儿他住在中南海,家里孩子多,粮食定量也紧张,爱人想托人多买几斤面粉,他坚决不同意:“老百姓都按定量吃,咱们凭啥搞特殊?” 有次孩子抱怨 “窝头不好吃”,他就带着孩子去农村体验,让孩子看看农民怎么辛苦种粮,回来后孩子再也不挑食了。 他常对家人说:“咱们的日子能过好,是因为老百姓在地里刨食,要是忘了老百姓,就不配当干部。” 后来纪登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回到北京的普通住宅,日子过得跟普通老人没两样。 有邻居看到他在菜市场排队买白菜,还跟摊主砍价:“能不能便宜点?冬天要囤不少呢。” 摊主认不出他,笑着说 “大爷您真会过日子”,他也跟着笑:“过日子就得省,老百姓都这么过。” 老一辈干部常说 “当官要为民做主”,纪登奎用一辈子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他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 “大政绩”,却用一次次掀米缸、一次次问 “吃饱没”、一次次帮老百姓推磨种粮,在老百姓心里留下了最实在的印象。 现在回头看,这种 “把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当大事” 的干部,不管过去多少年,都值得让人记着。 其实不管哪个年代,老百姓最认的都是 “办实事、接地气” 的干部。像纪登奎这样,官再大也不忘本,总想着老百姓的冷暖,这样的干部,才能真正走进老百姓心里。 你听家里老人讲过纪登奎的故事吗?或者你还知道哪些 “心系百姓” 的老一辈干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缅怀这份 “为民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