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年前印度为推进绿色交通,向比亚迪下了1000辆电动大巴的订单,合同金额超20亿元人民币,这背后是印度兑现《巴黎气候协定》的减排需求,也是其新能源产业依赖外部供给的现实。 但合作一开始就暗藏博弈,印度此前在手机、汽车领域多次出现扣押中企资金、强制技术转让的情况,比亚迪这次显然做足了防备。 双方最终约定三段式付款交付:印度先付50%订金,比亚迪发运车身骨架和底盘,再付20%款项,才交付电池和动力系统,剩余30%尾款到账后,解锁车辆核心控制系统。 印度当时没意识到这是针对性安排,先付了50%订金后收到了车壳子,可没有电池根本无法使用,当地公交公司急着推进运营,多次催促后只能咬牙再付20%,这才等来了电池。 印度技术人员花了不少时间完成组装,可启动车辆时却发现完全没反应,检查线路、接口都没发现问题,折腾了三天才不得不联系比亚迪。 得到的回复很明确:车辆处于远程锁控状态,必须结清尾款才能下发激活指令,原来每块电池都提前与车辆唯一编码绑定,核心电驱程序只有在后台解锁后才能启动,这不是技术刁难,而是合同里明确写明的条款。 其实这招看似“狠”,实则是比亚迪的自保之举,此前小米48亿资金被印度冻结vivo高管遭逮捕,中企在印经营屡屡遭遇不公平对待,比亚迪拆分交付加远程锁控,本质是用技术手段保障商业契约。 印度一直想通过“市场换技术”,要求外企转让核心技术,还通过补贴政策排挤进口产品,可新能源核心技术不是靠“宰客”能拿到的。 这件事也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公平守信。印度想发展本土新能源产业,却用歧视性政策和拖延付款的老套路,最终只会让外资企业加强防备。 比亚迪的做法不仅维护了自身权益,也给其他出海企业提了醒:面对不公平环境,既要遵守当地规则,也要用技术和合同武器保护自己。 如今中方已就印度的歧视性政策起诉至WTO,这场博弈也让全球看到,靠“宰客” 发展的道路终究走不通,只有公平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