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宣布! 11月7日,荷兰政府发布声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欢迎中方会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的表态,“鉴于我们同中方的会谈富有建设性,相信中国供应至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芯片将在未来几天送达安世客户手中”。 荷兰总部切断了晶圆供应,从9月底冻结部分资产,到10月彻底断供,荷兰方面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可谁也没料到,这场看似针对中国的制裁,最后却让欧洲车企先扛不住了。 安世半导体的“全球分工”是欧洲负责造晶圆,东莞工厂负责最后的封装测试,而这座工厂承担了安世全球七成的封测产能。 断供之后,东莞工厂“无米下锅”,欧洲车企也跟着“断粮”,德国大众的部分SUV生产线停了,法国雷诺更是直接减产三成,车企老板们急得天天给荷兰政府打电话施压。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方面一开始还嘴硬,说要把订单转移到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工厂。 可这些工厂加起来也只能承担三成产能,根本填不上东莞的空缺。 有行业内人士透露,所谓“国家安全”只是借口,背后其实是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可荷兰方面没算准的是,中国早就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角色了。 断供消息刚传来,咱们的备用工厂就启动了,之前提前布局的生产线迅速调试,虽然不能立刻满负荷运转,但好歹稳住了基本盘。 与此同时,国产替代企业也站了出来,新洁能等企业接到紧急订单后,加班加点调整生产线,把原本需要进口的芯片型号快速国产化。 更关键的是,相关部门很快批准了一批出口许可,明确告诉荷兰方面,要是真断供,中国的替代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卖到其他国家。 这一下就戳中了荷兰的软肋,安世半导体虽然是荷兰企业,但全球市场七成的成品都来自中国工厂,失去中国的产能和市场,损失根本扛不住。 这场博弈的转折点出现在11月初,欧洲汽车协会公开喊话荷兰政府,警告再不停供,整个欧洲汽车业将损失上百亿欧元。 压力之下,荷兰方面终于松口,11月7日正式声明,愿意恢复对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更让人意外的是,后续交易将用人民币结算。 从喊着“国家安全”制裁,到主动提出用人民币结账,这前后态度的转变,藏着一个硬道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早就不是说替代就能替代的。 可能有人会问,咱们为啥能这么快反击?这不是运气好,而是多年的技术和产能储备。 这些年咱们一直强调核心技术自主,在芯片封测领域早就站稳了脚跟,东莞工厂能成为全球核心基地,靠的就是过硬的技术和高效的产能。 而且咱们的造船、化工等产业能提供完整的配套,这是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比不了的,荷兰方面想把产能转移,可不是搬几台机器那么简单,得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才行。 反观荷兰,这次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原本想靠断供施压,结果既丢了中国市场,又坑了自家的车企客户,最后还得主动低头,甚至同意用人民币结算。 要知道,以前全球芯片交易基本都是用美元,这次人民币结算,正是中国产业链话语权提升的直接体现。 有经济学家评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供应恢复,而是全球供应链格局的一次小重构,中国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规则参与者。” 这场风波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核心技术和供应链稳定真的太重要了,要是没有备用工厂和国产替代能力,这次咱们可能真得被动挨打。 但反过来看,荷兰的困境也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制裁从来都是双刃剑,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一直愿意和世界合作,但前提是平等互利,想靠技术霸权施压,最后只会自食其果。 合作共赢才是王道,恃强凌弱终会翻车,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不是靠谁施舍来的,是靠多年的稳扎稳打练出来的。 这一次,荷兰的低头,就是最好的证明。 信息来源:《荷兰政府:预计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荷方将继续与中方、欧盟等密切协调》——界面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