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回忆说,我们刚到陕北时,国民党曾悬赏,谁要能活捉毛泽东,就奖给10万大洋!后来赏金又加到25万大洋。 25万大洋在1930年代的分量,足以让普通人瞬间改变命运。蒋介石1934年抛出这个赏格时,目标明确,就是要取毛主席的性命,那份通缉令曾贴满苏区周边的城镇乡村,连偏远山坳的集市都能看到。 长征路上,国民党飞机还在不断空投悬赏传单,那些纸片被红军战士捡回来翻过来印宣传品,可没人真能把这“价码”当玩笑——谁都清楚,这背后是不计代价的追杀。 到1945年抗战胜利,虽然悬赏金额曾有起落,但国民党对中共领袖的敌意从未消解,这份积怨成了全党反对毛主席赴渝的第一个疙瘩。 没人敢忘西安事变的疼。1936年张学良为逼蒋抗日发动兵谏,事后亲自送蒋回南京,本是出于民族大义,却落得个终身监禁的下场。 周恩来曾与张学良朝夕相处8天,深知其牺牲的意义,可蒋介石背信弃义的做法,让全党看清了“谈判”背后的凶险。张学良被囚的消息传来时,不少干部当场红了眼,有人说“对豺狼讲信用,就是对自己残忍”。 这种记忆刻在心里,1945年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邀毛泽东赴渝,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这又是个陷阱”。 1945年8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反对声几乎要掀翻屋顶。有人拍着桌子说,蒋介石连张学良都能扣,何况毛主席?现在国民党军队还在调兵遣将,重庆城里全是他们的特务,去了就是羊入虎口。 还有人提到具体的风险:国民党特务连普通党员都敢暗杀,对毛主席只会更不择手段,25万大洋的诱惑还在,谁能保证沿途没有埋伏?当时连周恩来都提议先由自己去探路,等摸清情况再决定毛主席是否动身。 大家的反对里,藏着最实在的担忧。抗战八年,毛主席带领全党熬过了长征、挺过了封锁,早已是全党的主心骨。黄克诚这类从基层拼上来的干部最清楚,没有毛主席,红军可能早就在围剿中溃散了。 他们不怕打仗,却怕这种“明着请、暗着害”的阴招——战场上的敌人看得见,谈判桌上的冷箭防不住。有老党员私下说,哪怕拼着打内战,也不能让毛主席去冒这个险。 毛主席却看得更远。他在会上平静地分析,国民党现在摊子没摆好,兵力分散在西南西北,根本没准备好打内战,邀谈不过是想把内战责任推给中共。 他反问大家,要是不去,蒋介石就会喊着“中共拒绝和平”,到时国际舆论和中间派都会站到他们那边,我们就输了理。他提到,让步可以有,比如撤出南方一些解放区,但底线必须守,而要守住底线,就得先到重庆去戳破他的阴谋。 这些话点醒了不少人,但担忧并没完全消散。毛主席特意在8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交代后事,决定由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还增选陈云、彭真为书记处候补书记,把后方的事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对大家说,党的中心在延安,只要后方稳,前方就出不了大问题。这种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镇定,慢慢抚平了党内的焦躁。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步险棋走对了。毛主席在重庆的43天里,不仅与蒋介石直接商谈6次,还会见了宋庆龄、张澜等各界人士,把中共的和平主张传遍全国。 国民党没料到他真敢来,连谈判方案都没准备,只能被动应对。虽然解放区和军队问题没谈成,但中共赢得了人心,蒋介石再想发动内战,就彻底输了理。 全党当初的反对,是出于最纯粹的保护;毛主席坚持赴渝,是出于最清醒的担当。 一边是生死牵挂,一边是民族大义,这场争论里没有对错,只有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那些曾拍桌子反对的干部后来都明白,真正的勇敢从不是回避风险,而是明知危险,仍为了和平挺身而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