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部解密了, 陈宝仓、吴石、朱枫、聂曦 的烈士证书第一次公开! 吴石将军的印章不大,却刻着十个字:“吾之选择,非为党派,实为苍生”。这枚印章陪着他走过台北的潜伏岁月,也见证了这位国民党中将参谋次长的初心。吴石21岁考入保定军校,毕业时在八百名学生中名列第一,与白崇禧、张治中等同期同窗。 抗战时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在昆仑关大战中立下战功,可内战爆发让他极度反感——多年硝烟已让百姓流离,他不愿再为派系纷争动刀兵。经人牵线,年逾五旬的他成为中共隐蔽战线成员,代号“密使一号”。 1949年8月,他带着家人赴台任职,明知此去凶险,却攥着印章暗下决心:要为祖国统一搜集最核心的情报。 陈宝仓与吴石有着相似的选择。这位国民党国防部中将高参,曾代表中国参加日本受降仪式,亲眼见过侵略者的溃败,更懂和平的可贵。为消除蒋介石的怀疑,他携家眷一同入台,利用职务之便搜集军事情报,再转手交给吴石。 聂曦则是吴石最信任的副官,这位33岁的福建青年并非党员,却因敬佩吴石的气节,主动加入情报传递工作。他处事精干,多次在特务眼皮底下传递密件,从未出过差错,心里揣着的只是“跟着吴将军做对的事”。 朱枫的赴台更像一场主动请缨。 1949年,本打算从香港返回上海的她,得知吴石的交通员牺牲,当即接受组织安排赴台接任。她化名“陈太太”,在杂货铺打零工掩护身份,实则单独联系吴石与台湾地下党负责人蔡孝乾,成为情报传递的关键枢纽。 第一次与吴石会面时,对方从秘密保险箱里取出小圆铁盒,里面的微缩胶卷记录着《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海军基地部署》等绝密情报。这些情报很快送到大陆,连毛泽东都对“密使一号”的工作赞不绝口。 四人组成的“东海小组”在危机中运转,情报一封封穿越海峡,为解放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1950年1月,朱枫任务接近尾声,吴石授意聂曦安排她搭乘军用飞机赴舟山转道回家。 可蔡孝乾的叛变打破了所有计划——这位地下党负责人被捕后迅速变节,供出了朱枫的身份,还在记事本上留下了“吴次长”的线索。 吴石为朱枫签发的《特别通行证》成了特务锁定他的铁证,聂曦、陈宝仓也因关联暴露相继被捕。 狱中酷刑没能摧毁他们的意志。吴石被打得一只眼睛失明,搜家时却只查出四两金条,连特务都为之动容。 他写下两千多字绝笔,叮嘱子女“谨守清廉家风”,临刑前赋诗明志:“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朱枫吞下二两重金手镯自杀未遂,遭受四个月酷刑仍坚贞不屈,赴刑场时穿着常穿的小花旗袍,高喊着口号倒下。 聂曦身中七枪,双目圆睁仿佛仍在凝望未竟的事业,陈宝仓则带着抗日将军的傲骨坦然赴死。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四人的鲜血浸透了泥土。 烈士的追认之路走了许多年。朱枫1951年被追认为烈士,陈宝仓1952年获颁毛泽东签署的纪念证,聂曦却因非党员身份、证据断链等原因,直到2001年才通过表妹多年奔走得以认定。吴石的烈士证书则迟到了2006年,彼时距他牺牲已过半个多世纪。 那些年里,他们的事迹藏在保密档案中,家属甚至不清楚亲人牺牲的真相,唯有党组织始终记得这场未完成的营救——当年因局势动荡、为保护未暴露同志,接应工作只能暂缓,这份牵挂埋在档案里,一埋就是数十年。 如今公开的烈士证书上,字迹虽已泛黄,却字字刻着忠诚。吴石的印章静静陈列,“实为苍生”四个字道破了所有选择的初心。 他们本可以安享高位与团圆,却为了民族大义隐姓埋名,在枪口下起舞。这场解密不是简单的档案公开,是对千余名牺牲在台湾的隐蔽战线英雄的告慰——他们的名字不会再被遗忘,他们的信仰早已化作两岸统一的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