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喜欢权力的领导,一般不会重用能力强的人,也不会重

不负赋墨尘 2025-11-09 12:11:24

王立群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喜欢权力的领导,一般不会重用能力强的人,也不会重用老实能干的人。因为,能力太强是威胁,老实能干是棋子,重用这两种人,相当于自毁长城。权力的本质就是,排除异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权力的角度下,能力强的下属被认为是威胁,因为他们可能拥有独立的判断力和更强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往往不容易服从领导的意图。这使得他们成为潜在的挑战者。   而那些老实能干、踏实工作的员工,虽然能力上可能不突出,但他们的忠诚和服从性让领导能够更加放心。   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不容易挑战领导的权威,因此更容易成为“棋子”,被当作工具来使用。   这并不是说领导不喜欢能力强的人,而是因为这种“强”带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就像三国时期的杨修,尽管才华出众,但因为过于敏锐地洞察到曹操的心思,反而招致杀身之祸。领导希望的,并不是一个会挑战自己权威的下属,而是一个能够提升自己业绩,又不会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下属。   历史上,权力博弈的故事比比皆是,而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便是韩信的悲剧。作为刘邦手下的名将,韩信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华,帮助刘邦打下了江山,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在刘邦称帝后,韩信并没有得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权力,而是遭遇了削权的命运。   为什么韩信如此功高,却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权力?答案很简单:韩信的能力过强,成了刘邦的威胁。尽管韩信在战争中屡建奇功,刘邦却始终担心他会动摇自己的地位,最终便通过权谋将其除去。   这一历史事件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权力永远不愿意让别人威胁到自己。领导者往往更喜欢那些在能力上不出众,但在忠诚度和可控性上十分出色的下属。   一个过于出色的人,尽管在专业能力上无可挑剔,但如果他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领导者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甚至会提前排除。   这个思维不仅存在于古代的帝王将相之间,在现代职场中也屡见不鲜。有些领导宁愿选择那些看似“听话”的人,也不愿重用那些能力强、敢于直言的下属。   这种做法,短期可能会让领导感觉自己更“安全”,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组织的萎缩,缺乏创新和活力。   权力的悖论在于,领导者若一味依赖排除异己的手段,反而会削弱整个组织的活力。在权力游戏中,有时候通过“排除威胁”来确保自身的地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埋下隐患。   历史上,不少帝王之所以最终败亡,并非因外部敌人强大,而是因为他们在内部的权力斗争中,错失了用人之道。   例如,秦二世用赵高排除了李斯等能臣,最终导致了“望夷宫之祸”;唐玄宗后期宠信李林甫、杨国忠,摒弃张九龄等贤相,最终引发“安史之乱”。这些都是典型的因为排除异己,导致国家和政权衰败的例子。   这些历史上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若想在权力游戏中稳定长久地位,最重要的并不是排除所有的威胁,而是学会利用和包容那些具有独立能力的下属。这不仅能保证组织的稳定,还能确保更好的发展。   回到现代职场,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往往陷入了和古代帝王一样的困境:他们不愿提拔能力强的员工,而偏爱那些更“顺从”的下属。   这种现象在很多组织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在绩效评估模糊、目标不明确的环境中,办公室政治更加容易滋生。   在这些情况下,能力突出、敢于挑战现状的员工往往容易被排挤,而那些能够巧妙地与领导建立良好关系、懂得规避冲突的员工则更容易被提拔。   这种现象对于组织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期下去,组织创新和员工积极性会受到极大打击,整体效率也会大大下降。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权力的悖论呢?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保持领导的权威,又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能力?   领导者应当意识到,权力并非完全依赖排除异己。优秀的领导者应该理解到,真正能够帮助组织成长的,不仅仅是那些表面上听话的员工,而是那些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团队成员。他们能带来创新的思路,推动团队不断向前发展。

0 阅读:62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