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庆功宴上,长史张昭称赞主公英明,孙权嘲讽道:

趣史小研究 2025-11-09 14:11:37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庆功宴上,长史张昭称赞主公英明,孙权嘲讽道:“听从你的计策,如今我恐怕连个乞儿都不如!”张昭羞愧难当,掩面而走。 咱们现在总爱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告诉你,这句是《三国演义》编的,正史上根本没这回事。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临死前拉着18岁的孙权,托孤给了谁?名单上只有一个核心人物:张昭。 孙策的原话,比“问张昭”可重多了,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我这弟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你张昭就别客气,你自己当老大吧。” 这是什么分量?这是把整个江东的未来,连同孙权的命,一起交给了张昭。 孙权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哥哥死了,六神无主,哭得站不起来。是张昭一把将他拉起来,劝他:“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是继承家业的时候!” 当时江东人心惶惶,很多人不服这个18岁的“孙老二”。是张昭,亲自扶着孙权上马,领着他巡视军队,用自己的威望给孙权站台。文武百官一看,连张昭都对这小子服服帖帖,那咱们也别作妖了。 可以说,没有张昭在200年的“临危受命”,孙权这CEO的位置,第一天就坐不稳。 张昭就是孙权的“压舱石”和“担保人”。 然而,就是这位“压舱石”,在8年后,给了孙权最沉重的一击。 公元208年,曹操扫平了北方,大军南下。荆州刘表病死,他儿子刘琮“秒跪”,把一支庞大的水军舰队“五连绝世”打包送给了曹操。曹老板给孙权写了封信,客客气气地说:“我带了八十万水军,想和你一起在吴地打个猎。” 这封信往朝堂上一扔,整个东吴高层“莫不响震失色”——全吓傻了。 孙权也慌,他看向了张昭。 关键时刻,这位“亚父”的发言,却让孙权如坠冰窟。张昭领着一大帮文臣,站出来主张:“投降吧。” 这老哥不是在犯糊涂,他是在极其冷静地算账: 实力碾压:曹操统一了北方,咱们只是江东一隅,拿什么跟人家全国冠军打? 天险已破:咱们唯一的依仗是长江。可现在曹操拿到了刘表的水军,这天险对他来说,跟自家后院的池塘没区别了。 名正言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代表的是汉朝中央。咱们投降,那叫“归顺朝廷”,不丢人。 张昭是老一辈的政治家,他看重的是“存续”。 在他看来,孙权这盘“家族产业”保不住了,不如赶紧找曹操这个“大集团”并购,好歹能落个富家翁,保全江东百姓不受战火。当时,东吴的“董事会”绝大多数都同意张昭的方案。 但张昭算漏了一样东西:孙权的野心。 孙权当时才26岁。他不想当“富家翁”,他想当“开创者”。 这时候,周瑜和鲁肃站了出来,代表了“少壮派”的声音:打!凭什么不能打?诸葛亮也来了,他没“舌战群儒”,他只是精准地抓住了孙权的痛点,刺激了他一下。 孙权最终拍板,拔剑砍掉桌角,喊出了那句热血沸腾的话:“我不能拿东吴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一把火,烧赢了。 这一刻,是孙权政治生命的“成人礼”。 他用一场豪赌,证明了“我命由我”。但同时,这也是张昭政治生命的“转折点”。 孙权赢了,他越是春风得意,就越是反感那个当初劝他“躺平”的张昭。他会想:在我最难的时候,你这个我最信任的“亚父”,居然是第一个要放弃我的人。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东吴的地位依旧很高,孙权表面上对他还是“张公、张公”地叫着。 但“穿小鞋”开始了。 孙权后来要设“丞相”,这是文官的顶峰。按资历、按功劳,张昭是第一人选,谁都比不了。 可孙权偏不。他先是选了孙邵。孙邵死了,大家又推张昭。孙权又说:“不行不行,张公这人性格太刚,当了丞相怕他跟人吵架。”最后选了顾雍。 连续两次,把近在咫尺的相位,从张昭眼前拿走。 理由找得冠冕堂皇,但谁都看得懂:主公心里有刺。 张昭懂了,他称病不朝,用沉默对抗。孙权更狠,直接用土把张昭家的门给堵了。逼得张昭在家里“纵火”,才把孙权“逼”出来和解。 直到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那根刺终于爆发了。于是,就有了开头那句杀人诛心的嘲讽。 那么,张昭真的错了吗? 几百年后,给《三国志》作注的史学家裴松之,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公道话: “张昭赤壁主和,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功于天下矣。” 裴松之算了一笔账:如果当年孙权听了张昭的,投降了曹操,中国就提前70年实现了统一。 那后面几十年的三国混战、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就都可能避免了。 说白了,张昭的“投降”,是站在“天下苍生”角度的维稳方案;而孙权的“抵抗”,是站在“个人野心”角度的创业豪赌。 我们不能说孙权错了,没有他,就没有波澜壮阔的“三国”。但我们更不能说张昭错了,这位老臣在那个关键时刻,也许是唯一一个在考虑“战争成本”和“百姓生死”的人。 他输了,输给了年轻人的热血和野心。但他被孙权嘲笑了一辈子,实在是这位东吴开国“元勋”,最大的悲哀。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