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向翁帆发出了邀请函!   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两年全额资助访问学者邀请函

波览历史 2025-11-09 21:11:58

剑桥大学向翁帆发出了邀请函!   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两年全额资助访问学者邀请函,递到翁帆手中的那一刻,外界的讨论又一次聚焦在“杨振宁遗孀”这个标签上。   但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这份让无数学者梦寐以求的邀请,背后是剑桥对学术价值的纯粹考量,更是翁帆多年深耕领域、跨界突破的必然结果。   2026年即将赴英的她,不是靠着谁的光环加持,而是用实打实的学术能力,成为了中英文化交流的又一位桥梁搭建者。   剑桥的学术邀请从来不是随便派发的福利,尤其是全额资助的名额,其遴选标准之严在国际学界早有共识。   丘吉尔学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就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特色,此前法国政府资助的fellowship项目,数十年间仅接纳了57位法国学者。   翁帆能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她的研究恰好契合了剑桥的学术需求。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2025年10月刚启动Open Door项目,旨在加深中英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交流,而翁帆深耕的西方建筑史与近现代建筑理论领域,正是当前中英学术交流的热点方向。   更关键的是,英国学界对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式”的研究多停留在文献层面,缺乏跨学科的解读视角。   而翁帆提出的“建筑是物理时间的物质化载体”这一观点,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这也是剑桥愿意投入全额资助的重要原因。   翁帆的学术之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位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女性学者——张充和。   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充和与汉学家傅汉思结为夫妻后移居美国,她没有止步于“汉学大家夫人”的身份。   而是在耶鲁大学开设书法课程,创办“也庐曲会”,将昆曲艺术带到西方,同时协助傅汉思完成中国古诗的译研工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重要传播者。   翁帆如今的选择与张充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在整理杨振宁2000至2022年间的127箱手稿时,没有仅仅做简单的归档,而是从中挖掘出物理学与建筑学的跨学科关联。   这些手稿中不仅有与爱因斯坦、狄拉克等物理学家的通信,更有杨振宁对建筑设计的即兴评论,翁帆基于这些珍贵资料开展的研究,在2019至2023年间产出了7篇核心期刊论文。   其中3篇被A&HCI国际权威索引收录,她的代表作还被剑桥大学教授Rowan Moore引用,这样的学术硬实力,足以让她在国际学界站稳脚跟。   剑桥大学选择翁帆,更深层的原因是看中了她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   这让我想到了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他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深入了解中国,通过拍摄视频、出版著作、创办出版社等多种方式,搭建起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曾说真正的文明互鉴需要抛开偏见,成为不同文明间的摆渡人。   翁帆的访学恰好延续了这种精神。   她计划在剑桥开展的杨振宁相关原始档案研究和系列讲座,既能让西方学界了解到物理视角下的建筑理论创新,也能将英国在建筑遗产保护、绿色建材应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带回国内。   这种双向的学术输出与输入,正是当前中英人文交流最需要的。   外界对翁帆的误解,本质上是对“名人关联者”的固有偏见。   很多人觉得她的机会来自杨振宁,但事实是剑桥大学官网的公告中,从头到尾只提及翁帆的学术身份与研究成果,没有一个字提到杨振宁。   这就像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外媒聚焦的是青蒿素的医学价值,而非她的家庭背景;就像张充和在海外传播昆曲时,西方学界认可的是她的艺术造诣,而非她的丈夫傅汉思的学术地位。   翁帆在清华大学的任职经历更能说明问题,2025年10月她正式受聘为清华建筑学院讲师,开设《近代建筑田野调查》课程,这份任职经过了院、校两级学术委员会的严格评审,和其他候选人遵循同样的标准。   她同时担任“青年建筑史基金”管理人,负责筛选和评审资助项目,用专业能力为青年学者铺路,这些都证明她早已成为独立的学术个体。   翁帆的访学之旅,还藏着学术传承的深层意义。杨振宁一生都在推动中外学术交流,曾募集资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而翁帆此次携其跨学科档案赴剑桥,正是对这种学术精神的延续。   她不是在复刻杨振宁的道路,而是开辟了新的方向,将物理学与建筑学的交叉研究推向国际舞台。   这种传承不是依附,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就像张充和协助傅汉思研究中国古诗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在书法、昆曲领域的独特地位。   剑桥大学显然看到了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价值,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档案整理者,而是一个能激活这些珍贵资料、创造新学术价值的研究者。   当外界还在纠结于她的私人生活时,翁帆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学术天地,用一篇篇论文、一部部译著、一个个研究项目,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0 阅读:52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