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泪目,大爷20年前带着六岁的侄女出门走亲戚,走累了在桥洞下咪睡了一会,醒来发现侄女不见了,从此大爷寝食难安,虽然被女孩父母谅解,但是他自己过不去这道坎,20年来他一路乞讨走遍大江南北寻找侄女的下落[给你小心心] 一枚磨得发亮的塑料发卡静静躺在桌上,让寻亲二十一年的王大爷顿时红了眼眶,二零二五年初夏,在温州鹿城区公安分局,六十七岁的他终于见到了走失时年仅六岁的侄女。 这场相隔二十一年的重逢,承载着一段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 故事要从二〇〇四年的春天说起,那时在天津打工的王大爷,在哥嫂相继离世后,独自担起了照顾侄女小燕的责任。 因为收入微薄,两人一度住在南运河边的桥洞下,王大爷每天清早出门搬货、打零工,只想多挣点钱,让小燕能吃上热饭、穿上干净衣裳。 没想到一次外出途中,爷孙俩在桥洞下歇脚,王大爷累得打了个盹,醒来却发现孩子不见了,原地只留下一只磨破边的小布鞋,和那枚别在她头发上的塑料发卡。 从那天起,王大爷的生活只剩下“找到小燕”这一件事,他辞去工作,背着一个旧布包,开始一边乞讨一边寻人。 每到一个城市,他就去派出所登记,再到车站、菜市场这些人多的地方,一遍遍问有没有人见过一个小女孩。 他那本硬壳笔记本里,写满了地名:从天津到济南,从郑州到武汉,再到广州、福州……每一页都夹着泛黄的寻人启事,也记着一次次落空的期待。 有亲戚劝他:“别找了,这么多年了。”但他摇摇头,心里的那份愧疚,推着他继续往前走。 而在王大爷不知道的远方,当年走失的小燕,后来被温州一户人家收养,改名林晓,也从未停止过对“桥洞”“玉米香”和那枚发卡的记忆。 尽管养父母待她如亲生,她却始终记得有个疼她的大爷。 二〇二三年,她在朋友鼓励下走进派出所,录入了自己的DNA信息,正是这个决定,为两年后的相认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今年春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联系上仍在宁波街头拾荒度日的王大爷,帮他完成了DNA采录。没过多久,警方传来消息:他的基因信息与温州一名叫林晓的女子高度匹配。 当民警在宁波一个旧报刊亭旁找到王大爷,告诉他“孩子找到了”的时候,他愣了好一会儿,才用颤抖的手反复摸着那张通知单。 认亲那天,王大爷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用布包好的旧发卡,那是小燕当年留下的;而林晓也从随身的钱包里,取出一枚颜色相近、同样磨花了边的发卡。 两枚不起眼的塑料发卡,在分别二十一年后,终于再次凑成一对,它们不说话,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 看到王大爷和侄女21年后团聚的新闻,真的破防了! “王大爷太不容易了,就打了个盹,孩子丢了,这一找就是21年,带着那枚发卡走遍全国,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愧疚啊,这份执着,真的让人心疼又敬佩。” “大爷一直留着发卡,侄女也记得,这个细节太戳心了,一个小物件,串起了两个人二十多年的牵挂,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断的。” “一个瞌睡改变了两代人的命运,想想就后怕,一定要严惩人贩子,也希望家长们时刻保持警惕,看好自己的孩子。” “还好侄女遇到了好心的养父母,健康长大,而且心里也一直装着大爷,成年后主动去寻亲,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爱最终没有缺席。” “看到这样的新闻,既感动又心酸,希望‘天下无拐’能早日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亲生父母身边平安长大,再也不要有这样的骨肉分离。” 这个故事里,最打动你的是哪个瞬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和见闻,一起为仍在寻亲路上的人们加油鼓劲!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