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在11月11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在记者会

云景史实记 2025-11-13 11:07:07

日本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在11月11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在记者会上表示,针对此前高市早苗在国会上对涉台错误言论,日本已向中方做出说明。   这位官房长官名叫木原稔,是高市早苗内阁的核心成员,他当天特意强调日本会遵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精神,立场始终没变,还说希望台湾问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11 月 7 日高市早苗在国会上的一番话简直是火上浇油。当时在野党问她 “台湾有事” 算不算日本的 “存亡危机事态”,她居然敢说要是大陆对台湾动武,比如海上封锁,就可能威胁日本生存,到时候日本自卫队能行使 “集体自卫权”。 话有多过分?等于把中国的内政说成日本的安全大事,还暗示要派兵介入,简直是赤裸裸地踩红线。更气人的是,10 号被追问时她还嘴硬,说 “不撤回发言”,那嚣张劲儿看着就来气。 真当中国好欺负?中方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外交部当天就召见日本外交官,撂下狠话强烈抗议,说这是 “粗暴干涉内政”,性质极其恶劣。 驻大阪的总领事薛剑更直接,在社交平台上警告日本 “别引火烧身”“重蹈覆辙”,点名批评高市早苗,这话里的分量谁都听得懂。 驻日大使也紧跟着表态,说鼓动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把日本绑上 “台独” 战车,最终得走上不归路。 这些话可不是空话,背后是中国实实在在的实力,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过去任人拿捏的样子了,想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门儿都没有。 日本心里门儿清,真闹僵了吃亏的是自己,经济上就先扛不住。咱们都知道,中国连续 15 年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 年两国贸易额就有 3700 亿美元,相当于日本每 5 块钱外贸收入里就有 1 块来自中国。 日本的汽车业更离不开中国市场,丰田、本田这些大厂,在华销量占了海外销量的 30%,利润更是占了全球的三成多,要是真把中国惹急了,光汽车业一年就得亏 400 多亿美元。 更别说日本造芯片、造高端设备的稀土,60% 都得从中国进口,中国要是卡脖子,它的工厂都得停工。日本政府算得明白,跟中国翻脸,就是跟自己的钱袋子过不去,这笔账它不敢糊涂。 再说了,高市早苗的话在日本国内也站不住脚。最大的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党首都吓了一跳,说这 “太危险”,公明党、共产党也跟着反对。 《朝日新闻》发社论批评她,说她这话是给日本扩大武力找借口,只会让中国更不信任日本。高市刚组建内阁没多久,本来支持率就不稳,这么一闹,国内反对声浪越来越大。 她要是不赶紧降温,内阁都可能坐不稳。木原稔作为她的核心亲信出来表态,就是想赶紧把这事压下去,免得引火烧身。 其实这不是日本第一次在台湾问题上 “认怂” 了。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为了跟中国建交,直接宣布 1952 年跟台湾当局签的《台北和约》作废,在《中日联合声明》里明明白白写着 “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些年日本右翼政客时不时跳出来挑衅,但每次中方一强硬,日本政府就得出来澄清 “立场没变”。 就像这次,高市早苗刚放完狠话,没几天就改口说 “今后避免假设特定情境”,木原稔再出来重申联合声明,这不是妥协是什么? 还有美国那边的态度也很关键。美国虽然想拉着日本牵制中国,但也怕日本太冲动把局势搞失控,把自己拖进不想打的仗里。 有消息说美国私下里可能给日本递了话,让它别瞎折腾。日本本来就是美国的 “马前卒”,主子都没发话让它真上,它哪敢自己往前冲? 说白了就是想借着台湾问题炒作 “中国威胁论”,好给自己修宪扩军找借口,真要动真格的,它比谁都跑得快。 木原稔在记者会上特意强调 “立场始终没变”,这话听着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要是立场没变,高市早苗当初何必说那些出格的话?现在又何必专门向中方 “说明”? 说白了就是试探完中方的底线,发现碰不得,赶紧退回来装无辜。这就是日本的套路,既想讨好美国,又想保住跟中国的经济利益,总想在中间投机取巧,但这次它算错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根本没有妥协的余地。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就定下来的规矩,也是 1972 年中日建交的政治基础。 高市早苗想把台湾问题绑上日本的安全框架,甚至想动用武力介入,这不仅违反国际法,更是在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有句老话,“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永远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次日本之所以妥协,根本原因就是看到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和实力。 说到底,日本的妥协不是因为它良心发现,而是权衡利弊后的务实选择。它既不敢真的跟中国撕破脸,也不敢违背中美博弈的大格局,更扛不住国内的压力。 但咱们得清楚,日本右翼的野心还在,以后肯定还会有类似的挑衅。不过这次事件已经说明,任何外部势力想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最终只能是自讨没趣,要么妥协退缩,要么被碰得头破血流。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