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台湾的760座雕像,如今已全部拆除,说来讽刺,蒋介石可能都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是这样的结局,正因为没有天下为公,才定然众叛亲离;也正因缺乏民族大义,终被历史抛弃! 可蒋介石在台湾的存在感,可不是几天大张旗鼓的拆除才能抹去的。七十多年前,蒋介石带着国民党败退台湾,虽然是仓皇落脚,但很快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神”工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台湾岛的各种场合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学校操场成了“鞠躬区”,政府机关前都竖着铜像,乡下小路口也能碰见一个“指路蒋公” 到了他去世那年,更是铺天盖地的纪念、追思,铜像遍地可见,中正纪念堂成了台北的政治地标。 可理想的“神话”并没有消磨掉时间的痕迹,台湾在八十年代末民主浪潮涌动,白色恐怖和历史冤案渐渐被揭开,老百姓和年轻人对“威权偶像”不再买账,蒋介石铜像成了发泄不满的对象。 高中生大白天往雕像上泼红油漆,公园里的铜像手臂被锯掉,广场的底座上有人写下“滚出台湾”的标语,这些都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宣泄。 等到民进党2000年上台,“拆像”从民间自发的动作变成了政府的“政策工具”。“去蒋化”被宣传成“转型正义”,官员拿着“全民事务”的旗号频频下令。 “两蒋”塑像每拆一座,还能给机构奖励一大笔奖金,台独人士、历史人物雕像则借势上位,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要给侵华日军后裔也立雕像。 于是拆着拆着,“去威权”越来越像一场政治秀,历史符号随便贴标签,为了一己私利,原本严肃的历史变成了利益筹码。 2024年顾立雄要求252座军营里的蒋介石雕像全拆,军中却难以服气。对很多军人来讲,铜像承载的不只是谁的权力,更是部队传承和信仰的一部分。 有传说刚拆完雕像的高雄市长没过多久就病倒了,这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军队高层直言拆像会动摇军心和秩序,顾立雄的话自此被搁置,于是军营成了蒋介石雕像的最后据点。 雕像一会被高高树起,一会又被推倒进地底,实则一直处在政治风向的漩涡之中。蒋介石在台湾的落幕,其实也是那一代历史选择后的必然,无论是个人崇拜到底还是民主波动,都没能让两岸真正的联系被切断。 民进党想靠“拆铜像”来划清历史界限,表面上做得风风火火,但绕不开的是,两岸文化的纽带和血脉,根本不是几座雕像说拆就能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