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设下催化剂陷阱,中国仓库堆满废品!七旬院士如何一招翻盘逆袭全球?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14 19:02:58

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化纤产业正迅速发展,大家都想让国产衣服、工程塑料、汽车零件更有竞争力,但有个关键原料——己内酰胺,国内产量远远不够,造尼龙6、做纺织原料都离不开它,主要还得靠进口,那会儿,全球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欧美企业,价格说变就变,技术核心被紧紧捏在手里,每年光买己内酰胺,中国就要花掉大量外汇。   1995年前后,中石化决定砸下巨资,从美国引进一条己内酰胺生产线,那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几乎相当于公司全年利润的三分之一,大家都觉得这下可以靠自己的设备生产,甩开对进口的依赖,然而,现实远比理想要复杂,生产线装上了,设备是新鲜的,可没多久问题就冒了出来,最棘手的就是催化剂,这玩意儿是生产己内酰胺的核心环节,美国设备里用的催化剂配方和工艺,压根不给中方,号称“商业机密”,国产的催化剂根本跟不上质量要求,照着设备说明书去做,出来的产品质量不行,成本还高,市场竞争力几乎为零。   更让人郁闷的是,国外企业根本没闲着,美国公司一边向中国卖设备,一边却在自家升级生产工艺,中国的设备刚投产,人家的新一代技术马上在学术期刊上亮相,市场标准也被他们越提越高,美国和欧洲企业合起来打价格战,新产品纯度提升,成本还降了,中国新上线的设备,眼看着就要变成“明日黄花”,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堆积如山,巨额投资眼看要打水漂,许多技术人员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美国等西方企业不光在明面上竞争,还在背后设下连环招,先是诱导中国企业不断扩产,然后突然降价,市场份额被抢走,产品成了废品,原本寄予厚望的进口生产线,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到了2000年前后,这条线几乎成了厂里的“心病”,有的仓库堆满了没人要的己内酰胺,环保压力也随之而来。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位“老顽童”站了出来,他就是闵恩泽院士,催化剂领域的顶级专家,这个名字在化工圈子里如雷贯耳,早年他留过洋,后来放弃国外优越条件,专心在国内琢磨催化剂,他身上最厉害的地方,是不认输的劲头,身体状况其实并不好,但他来了之后没喊苦,也没忙着指责设备问题,而是直接钻进实验室和仓库,把一堆堆己内酰胺样品和美国原装设备拆下来的催化剂粉末仔仔细细分析。   他发现美国催化剂里用了一点特殊的稀土元素,中国恰好是稀土大国,这个发现让大家看到了突破口,团队里年轻人和老专家混合着,天天泡在实验室里,从稀土配比到各种载体材料,能想到的方案都试了个遍,没有现成公式,他们就一项项试,失败记录本都写满了,吃饭啃馒头,困了就在实验台边趴一会儿,经常一连做几十个实验,终于有一天,他们在催化剂配方里加入了千分之几的纳米氧化铝,催化剂寿命大幅提升,反应温度也降了下来。   实验室里气氛一变,所有人都盯着设备看产品结果,第一批新工艺生产出来的己内酰胺,纯度高、能耗低、各项指标都超过了预期,更关键的是,这整套技术完全自主,不受国外专利限制,那些堆在仓库里的“废品”,经过新工艺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了优质原料,很快就畅销全国。   中石化的己内酰胺产品成本大降,质量提升,市场立马有了竞争力,国内己内酰胺的自给率也一路飙升,以前一年进口要花大钱,现在国产货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别的国家,欧美企业看到中国不但搞定了生产,还能把绿色环保技术出口,甚至一些国外老牌化工厂都被中国技术逼得关了门。   闵恩泽院士和团队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研究生产环节的环保难题,几年后,他们又搞出一套废水零排放的绿色工艺,副产品还能变成新利润点,到了2010年,中国的己内酰胺自给率接近九成,全球市场份额也快速增长,中国己内酰胺产品逐步攻进欧美市场,彻底扭转了过去被动依赖的局面。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社 《巴陵石化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获中国工业大奖》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