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的“中国工人不会再形成有组织的工人阶级”这一判断,并非拍脑袋的情绪宣泄,而

凭栏观望史 2025-11-15 11:27:41

温铁军的“中国工人不会再形成有组织的工人阶级”这一判断,并非拍脑袋的情绪宣泄,而是建立在他对全球产业链、技术结构、空间布局、国家治理方式四重变迁的追踪之上。   改革开放初期,咱们国家的工业大多是国营大厂的模样。   那会儿成片的工业区扎在城市里,一家工厂就是一个小社会,车间连成片,工人住单位宿舍,吃在食堂,孩子上子弟学校。   机器出问题了,大伙围着一起琢磨,月底工会还会组织活动,工人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工友” 的情分是在日常相处里攒出来的。   后来加入 WTO,咱们成了 “世界工厂”,沿海地区建起大批工业园,承接全球产业链的生产环节。   那时候订单多,工厂越建越大,虽然工人来自五湖四海,但生产集中、岗位稳定,大家一起上下班、一起赶订单,还是能形成稳定的集体感,有事儿也能凑到一起商量。   可这些年不一样了,全球产业链越拆越细。一个产品的零件可能来自好几个省,有的在长三角做芯片,有的在珠三角造外壳,组装厂又搬到了中西部的郊区产业园。   生产环节散了,工厂也不像以前那样扎堆在城里,工人住的宿舍就在厂区旁边,离市区远,下班要么待宿舍要么刷手机,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频繁交流。   技术也跟着变,以前靠人盯流水线,现在算法成了 “看不见的管理者”。   不管是工厂里的计件工资,还是外卖、网约车的派单模式,都让劳动者更看重个人业绩 —— 别人多做一单,自己可能就少赚一分,慢慢就从 “一起干活” 变成了 “各自抢活”。   国家统计局说,2023 年超 2 亿人灵活就业,四成人三年换三份以上工作,稳定的集体圈子自然难建。   有人觉得这是工业发展 “退了步”,其实是没看懂这是转型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中生产,是为了快速搭起工业框架;现在的分散与灵活,是适应全球竞争和技术进步的必然。   而且保障也没落下,浙江试点灵活就业工会,手机上就能维权学技能;广东给外卖员上专属保险,摔了碰了有地方报销,这些都是针对新情况的新办法。   去年人社部还专门出了政策,要求平台给骑手、网约车司机明确权益;不少城市建了 “零工市场”,帮灵活就业者找活、维权。   以前工人靠工厂凝聚,现在靠制度和技术联结 —— 物理上散了,但线上的互助群、统一的行业标准,让大家的权益有了更灵活的保障方式。   温铁军的判断,不是说工人不重要了,而是点出了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世界经济论坛也说,未来五年全球四分之一岗位要迭代,咱们国家作为制造业大国,这种变化更明显。   但变化不代表失败,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模式适配当时的需求,现在的灵活形态,是为了让劳动者更自由地赚钱、更适应时代节奏。   从国营大厂的集中生产,到全球分工下的灵活就业,咱们的工业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   那些在流水线上、在街头巷尾、在屏幕前工作的劳动者,不是孤立的 “螺丝钉”,而是支撑经济向前的 “新动能”。   这不是工人阶级的落幕,而是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模样。   每一段工业发展的脚步,都在适配时代的需求 —— 过去靠集中聚合力,现在靠灵活谋新篇。

0 阅读:17
凭栏观望史

凭栏观望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