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中美关系如何,基本上近些年每一位美国总统在任期内都要访华,有一个人打破了这个惯例。他就是一把年纪的拜登。拜登在四年总统任期内,从未踏上中国的土地。 最先卡脖子的是他那不争气的身体,拜登是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任期里身体状况一直让人捏把汗。 有次感染新冠后,足足一个星期没露面,结束隔离登机时,脚步沉得像灌了铅,被媒体拍得清清楚楚。 平时公开场合更是状况不断,一会儿把他国领导人名字喊错,一会儿对着空气说话,辩论现场还曾突然呆滞,张着嘴说不出话。 访华可不是简单出差,从密集的会谈日程到跨洋长途飞行,对精力的消耗极大,以他的身体状态,确实很难扛下来,白宫自然不敢冒这个险,万一出点状况,不光丢美国的脸,还得拖累后续的外交安排。 比身体更棘手的是国内的政治算盘,拜登执政那几年,美国政坛把对华强硬当成了所谓的政治正确。 为了讨好选民、稳住支持率,他刚上台就接二连三搞动作,又是限制半导体出口,又是签署行政令禁止美国资本进入中国的AI、量子技术等领域,摆明了要在科技上遏制中国。 这种时候要是安排访华,共和党肯定会跳出来骂他软弱,说他“向中国妥协”。 更现实的是,选举得靠钱撑着,他的竞选团队早就抱怨过,重要金主承诺的大额捐款都没了踪影,这些金主里不少是靠对华强硬政策获利的群体,自然不希望看到总统访华打乱节奏。 在选票和筹款面前,访华这事儿只能往后排。 中美关系的氛围也没给访华留余地,拜登政府一边喊着“不脱钩”,一边又在搞“小院高墙”,把科技领域的合作路子堵得死死的。 这种遏制与合作并存的矛盾态度,让双方很难找到总统访华的契合点。 总统级别的访问不是走个过场,得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可当时美国在芯片限制、投资管控上步步紧逼,中方自然不会轻易松口。 虽然布林肯、耶伦这些高官陆续访华,保持着沟通渠道,但总统亲自出面,需要更成熟的时机和更明确的共识,而这两样在拜登任期里一直没凑齐。 时间上也赶得格外不巧,拜登任期最后一年赶上2024年大选,从年初开始,他的精力就全扑在竞选上,后来又因为筹款困难被迫退选,提前进入了“垃圾时间”。 这时候他成了看守总统,权威性大打折扣,就算想安排访华,中方也未必愿意接,跟即将卸任的总统谈长远合作,意义实在有限,白宫发言人后来也松了口,说没有可分享的访华行程,等于默认了这个结局。 不过话说回来,没访华不代表完全断了联系,2023年11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见了面,后续高层互动也没断过,布林肯还借着亚洲之行跟中国外长在老挝碰过面。 这说明双方都清楚沟通的重要性,只是拜登受限于各种现实因素,没能把脚步迈到中国来。 所以说,拜登没访华其实是被身体、政治、时机这几重绳子捆住了手脚,他的例子也透着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总统访华从来不是个人意愿能决定的,背后藏着的全是大国博弈里的现实考量。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拜登称布林肯访华取得进展:我们走在正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