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路透社报道:“美财长贝森特表示,美方希望在感恩节前与中国敲定稀土最终协议,此前两国上月达成框架协议,美方承诺不对华征收100%关税,中方同意暂停关键稀土出口管制一年,贝森特称,基于中美釜山会晤共识,他对中方履约有信心,并驳斥了中方拟限制对美涉军企业供稀土的报道,强调协议达成后稀土将恢复4月4日前的自由流通,同时警告若中方反悔,美方将采取报复手段,中方4月曾对七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以回应美方关税措施。” 稀土这玩意儿,听着土,实则金贵得很。手机里、导弹里、新能源汽车里,哪样少得了它?中国在这块可是坐头把交椅,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咱们这儿。 美国人急啊,自家不是没矿,但开采成本高得离谱,环保卡得又严,几十年下来,稀土产业基本荒废了。 现在想重建,没个十年八年根本搞不定。所以美方这次主动让步,明面上是关税问题,骨子里还是稀土卡脖子卡得难受。贝森特嘴上硬,心里门儿清,没中国的稀土,他们那些高科技工厂就得停摆。 中方这边呢,暂停管制也不是无条件的。一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一年里,美方要是真不搞关税了,那皆大欢喜; 要是阳奉阴违,中方随时能把管制令捡回来。而且别忘了,稀土这东西,咱不光有资源,还有完整的产业链。 从挖矿到提纯再到加工,全流程都能自己搞定。这种优势,可不是哪个国家想学就能学得来的。美国人就算想找替代,比如越南、澳大利亚,那些地方要么矿不够纯,要么技术跟不上,短期内根本顶不上来。 贝森特说协议达成后稀土恢复自由流通,这话听着美,但细节里全是文章。4月4日前的状态是啥样?那时候中美贸易战已经打了好几年,但稀土出口还没被当成武器。 现在要回到那个状态,意味着中方暂时不把稀土当政治牌打,但也没说不打。这种模糊地带,其实给了双方很大的操作空间。中方要是觉得美方不地道,随时可以找茬收紧出口;美方要是觉得中方让步不够,也能在别的领域使绊子。 再往深了看,这次稀土协议其实是中美博弈的一个缩影。两国谁也离不开谁,但又都想压对方一头。美方需要中国的稀土和商品,中方需要美国的市场和技术。 这种互相依赖又互相提防的关系,注定是打打谈谈、谈谈打打。贝森特这次放话,其实也是在给国内一个交代,显示他们能在谈判桌上占到便宜。而中方暂停管制,既给了美方台阶下,也给自己留了后手。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贝森特特意提到“对美涉军企业供稀土”。这话说得微妙,等于暗示协议里可能包含军事领域的稀土供应条款。 美国军工复合体对稀土的需求可不是闹着玩的,F-35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稀土。 要是中方真卡这部分,美军的生产线就得趴窝。现在中方同意暂停管制,等于暂时解了美军的燃眉之急。但一年之后呢?这事儿可就难说了。 其实稀土这东西,说到底是战略资源。中国当年能拿到全球主导权,靠的是几十年前的战略眼光和产业布局。 那时候稀土价格便宜,西方国家懒得搞,咱们趁机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了。现在风水轮流转,美国想摆脱依赖,得从头再来,谈何容易? 所以这次协议,表面看是美方占了便宜,实则是中方用短期让步换来了战略缓冲期。这一年里,中方可以继续优化稀土产业链,同时观察美方的实际行动。 贝森特说对中方履约有信心,这话听听就算了。国际政治哪有真正的信心?全是利益算计。中方要是觉得美方诚意够,自然会配合;要是觉得被耍了,反手就是一巴掌。毕竟稀土这牌,握在手里就是底气。 美国人现在急着要协议,说明他们真的疼了。疼了才会让步,让步了才能谈别的。这就是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最后说说这个时间点,感恩节前敲定协议。感恩节是美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贝森特这么说,显然是想营造一种“节日礼物”的氛围,让协议显得更喜庆。 但政治谈判哪有那么浪漫?背后肯定是无数个通宵达旦的讨价还价。中方这边估计也会拖到最后一刻,争取更多利益。毕竟早一天晚一天,差别大了去了。说不定协议里还有不少没公开的附加条款,等着双方慢慢消化呢。


开卷有益
黄金可以有地方买,稀土却没地方买,今后我们的稀土也应该按克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