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件90白鸭绒长款还能少吗?”“真没法让了,原料涨得比气温降得还快!”11月20日清晨,杭州四季青市场的窄巷已被羽绒服订购商的打包胶带撕拉声淹没。来自安徽的进货商陈姐攥着一叠货单,在喧嚣中嘟囔——去年480元的款式,今年已涨到560元。身后,货运工王师傅正推着小车穿梭在窄巷中。他裤脚沾着的羽绒碎屑,如今身价倍增——每吨原料价格已逼近6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软黄金”。市场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着相似的场景:档口老板刚挂断催原料的电话,眉头还未舒展,手机铃声此起彼伏——韩国客商追羽绒服订单,国内批发商的催货电话、国际买手的加急订单。成本持续攀升,订单却不减反增。潮新闻记者走进“中国服装第一街”四季青,探寻这件羽绒服背后的火热真相。四季青市场也是国际客商竞相采购的目的地。其中,韩国采购商尤为活跃,他们带着专业翻译和iPad,娴熟地穿梭于各个档口之间,凭图片寻找心仪的羽绒服。“韩国客商通常带着翻译来采购,最近一位客户只用三五分钟就完成下单。”某店铺销售小敏介绍,“他们看中了一款桃皮绒面料的羽绒服,这种材质比较特别。这款产品共有9个颜色,韩国客商直接选了6个,每个颜色80件,总共480件。”在四季青意法服饰城,另一家店铺的销售人员也向潮新闻记者证实,前不久一位韩国客商被店门口的样品吸引,当场决定打包,并自行联系物流将货物运回韩国。不远处的货运站,王师傅正把成箱的羽绒服搬上货车,箱子上印着发往韩国仁川的物流单。“以前一天送两三车,今年最多的时候要跑五趟。” 他介绍,“老板们都在喊原料涨价,可来拿货的人反而更多,连外国人都来抢,这行情真不懂。”记者了解到,韩国客商大多经营连锁店铺,在实地考察样品后直接下单。这种“反向海淘”现象正日益成为四季青市场的常态,甚至吸引了韩国私人定制团专程前来,将四季青市场列为采购羽绒服的必到之地。一位羽绒服商举例,一件长款羽绒服批发价约380到400元,鹅绒款约六七百元,而同样产品进入商场专柜零售价可达3000元以上。所以,四季青市场有源头价格优势。(潮新闻 记者 吴越 西藏日报 孙芮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