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牛肉恢复对华出口磋商被直接终止!多家日本媒体发布快讯称,在中国宣布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之后,多名日本政府相关人士向媒体披露,19日,根据中方的意向,此前围绕恢复日本牛肉对华出口的政府间磋商也已经被完全中止。 日本和牛养殖户最近总对着满圈的牛发呆,刚贷款引进的优质种牛还没回本,扩建的牛舍空荡荡的,原本预定发往中国的冷链车停在院子里落了灰。 他怎么也想不通,整个行业盼了二十多年的机会,怎么就因为一句话没了。 这一切得从 2001 年说起。 当年日本爆发疯牛病,中国为保障食品安全,果断暂停进口日本牛肉,这一禁就是二十多年。 为了重启出口,日本几乎拼尽了力气。 农林水产省专门成立了 “对华牛肉出口推进室”,每年派人来中国对接检疫标准,光是修改动物卫生方案就改了十几版。 2010 年口蹄疫疫情又添变数,日本立马升级养殖区隔离措施,花了三年时间建立全链条溯源系统,每头牛都有专属 “身份证”。 2019 年终于迎来转机,中日签署《动物卫生检疫协定》,日本业界激动地把这纸协议称作 “金钥匙”。 2025 年 7 月协定正式生效,日方高调宣布 “所有技术障碍已扫清”,连 11 月的实务磋商日程都定好了,要敲定检疫流程、冷链标准这些最后细节。 整个产业链都动了起来:松本这样的养殖户扩大规模,有的甚至借了三千万日元贷款;冷链企业专门优化对华运输路线,把保鲜时间从 7 天延长到 15 天;屠宰厂更新了符合中国标准的检测设备,光这一项投入就超亿日元。 这其实都是因为日本太需要中国市场了。 国内牛肉需求连年萎缩,美国又在 2025 年 8 月加征 25% 关税,首月对美出口就暴跌 30%。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牛肉消费国,高端市场每年增长 15%,日方估算,顺利进入后年出口能增 300 亿日元,刚好补上美国市场的亏空。 养殖户们都算着账,松本计划第一年就往中国卖 50 吨和牛,能多赚两千万日元。 可 11 月的一则消息砸懵了所有人。 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发表错误言论,直接触碰中国核心利益。 48 小时内,中方先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紧接着就中止了牛肉出口磋商,共同社、NHK 等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 这记重拳直接打在日本农业的痛处。 和牛养殖户首当其冲,新增的产能没了销路,饲料费、人工费每天都在烧钱,中小养殖户已经开始考虑退出。 冷链企业更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物流线路改不了用途,前期投入的设备成了废铁。屠宰厂的新检测线刚调试好,现在只能闲置,厂长对着设备叹气:“这钱花得太冤了。” 雪上加霜的是,水产品出口也同时被叫停。北海道渔民的扇贝堆在码头,以前七成销往中国,现在价格跌了一半还没人要。 两大农业出口支柱同时受挫,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全年损失超 300 亿日元。 很多日本人都表示信心没了,二十多年的等待成了泡影,不少从业者直言 “再也耗不起了”。 日方想找替代市场,可现实很骨感。 去美国推销牛肉,价格比澳洲牛肉高两成,消费者不买账;中东市场认澳大利亚和牛,日本和牛根本挤不进去。 水产方面,核污染水排海后,各国对日本食品心存戒备,2025 年前三季度整体出口已下滑 7.5%。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点透了关键:“当前形势下,即使日本水产品出口到中国,也不会有市场。” 这话同样适用于牛肉 —— 没有尊重,再完善的技术标准也没用。 日本官房长官出来打圆场,却拿不出解决办法,连农林省官员都坦言 “重启磋商遥遥无期”。 松本现在每天还是会去牛舍看看,只是没了之前的劲头。 他想不通,行业拼了二十多年的努力,怎么就被一句不负责任的话毁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经贸合作的根基是相互尊重,谁触碰核心利益红线,谁就得付出代价。 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更容不得挥霍。尊重是合作的前提,丢了尊重,再大的市场也抓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