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国安部破获一批日本间谍案的新闻,越看越觉得隐蔽战线的斗争离我们不远!有个日本药企高管在华待了20年,居然一直借着商务名义搜集医药政策情报,还有个叫郝某的,留学时被策反,回国后给境外传了好多机密,最后被判了无期。 不少人一提到间谍,就想到黑风衣、密码本、深夜接头那套电影里的戏码,看完国安部刚破的这批案子才明白,真正的间谍可能就坐在你隔壁办公室,或者跟你握过手谈生意。 咱先说说那个在华藏了20年的日本药企高管,这老哥每天西装革履参加行业峰会,跟国内药企老总称兄道弟,逢年过节还给监管部门的人送点伴手礼,谁都觉得他是个“中国通”商务精英。 没人想到,他每次跟监管部门聊“行业发展”,都在偷偷记新药审批进度;每次去药企考察“合作机会”,都在打听医保目录调整方向;甚至连行业论坛上专家随口提的研发痛点,他都要整理成报告发回日本。 你可别觉得这些信息不重要,医药政策里的新药审批时间、医保报销比例,直接决定药企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价,这些情报被偷走,咱们的药企刚研发出新药,日本那边就跟着调整策略,咱们的竞争力一下就被拿捏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郝某的案子,这事儿是2025年11月12日国安部正式通报的,细节看得人后背发凉。 郝某当年去国外留学,认识了个“热心”的学长,经常请他吃饭、给点生活费,慢慢就聊到了他的专业和未来打算,等郝某回国进了中央某部门,那学长才露出真面目,逼他传内部文件。 刚开始郝某还犹豫,可对方手里攥着他留学时的“小把柄”,只能一步步沦陷,前前后后传了5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最后被判了无期徒刑,这辈子都得在牢里过了。 你不妨想想,你身边有没有这种“热心人”?留学时有人打听你爸妈的工作,出差时有人问你单位的项目进展,甚至网上聊天有人套你所在行业的政策风向,这些看似平常的闲聊,可能就是间谍的套路。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个普通上班族,没什么机密可偷,这话可千万别说满。 2023年国安部还破过一个案子,某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就因为跟境外学者“学术交流”时,多说了几句自己负责的材料实验数据,结果那些数据被用到了国外的军工产品上,他自己也被判了10年。 间谍要的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大秘密”,可能是你手里的行业报告,可能是政策文件里的一句话,甚至是你拍的一张工厂门口的照片,这些零散信息拼起来,就是完整的情报链。 咱再说说日本为啥盯着医药情报不放,日本的医药产业是支柱产业,可这些年中国的新药研发速度越来越快,2024年咱们获批的创新药数量已经超过日本,他们急着要知道咱们的政策导向,好提前布局抢市场。 那个潜伏20年的高管,所在的药企就是日本排名前三的制药公司,他传回去的医保目录调整信息,让这家公司提前半年把相关药品降价,等咱们的药企反应过来,市场已经被占了一大半。 郝某的案子更值得警醒,他不是被暴力胁迫的,就是被一点点小恩小惠、几句“重才”的好话给忽悠了,觉得“传点不重要的信息没事”,结果一步步滑进深渊。 这就跟咱们身边有些人一样,别人给点好处就帮着打听单位的事,觉得“都是小事”,可不知道这些小事凑起来,可能给国家造成大损失。 国安部的人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实在:“隐蔽战线不是遥远的战场,就是日常的生活”,这话真没夸张。 咱们不用草木皆兵,但心里得有根弦,陌生人问工作细节别乱答,境外机构给“好处”要多留个心眼,单位的文件资料别乱拍乱发,这些简单的举动,就是在为安全出力。 那些被抓的间谍,不是有多聪明,就是抓住了有些人的侥幸心理和虚荣心,觉得“没人会发现”“我这不算泄密”,可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旦东窗事发,自己的前途、家庭全毁了。 国家的安全从来不是靠某几个人守护的,是靠咱们每个人的警惕心筑起来的,你多一分小心,那些隐藏的间谍就少一分机会,这才是最实在的安全守护。 信息来源: 新华社——2025年11月16日一枚“钉子”竟然扎入我核心要害部门!国家安全部披露 光明网——2025-07-16中方回应一名日企员工因间谍罪获刑:司法机关依法办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