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议的“儿子打电话说撞死人要10万私了”的事儿,真的让不少人捏了把汗,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看完都忍不住赶紧给爸妈打个电话叮嘱几句。这事儿不是编出来的,是真实发生在很多家庭的骗局,套路之深、算计之准,稍不留意就可能让一辈子的血汗钱打水漂。 就说一位阿姨的经历吧,那天她正在家做饭,手机突然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哭腔的声音,一口一个“妈”喊得特别急:“妈,我出事了!酒后开车不小心撞死人了,对方家属围着我不让走,说给10万私了就不报警,不然我就得坐牢!”阿姨一听儿子要坐牢,瞬间魂都吓飞了,手里的锅铲都掉在了地上。她想都没想就问该怎么办,对方赶紧说:“你快去银行取10万现金,转到我给你的这个账户里,千万别告诉别人,也别报警,越闹越糟!” 阿姨急得手抖,刚要起身去银行,又觉得电话里的声音有点不对劲,就多问了一句:“你声音怎么跟平时不一样啊?”没想到对方反应特别快,立刻说:“妈,我嘴撞肿了,说话含糊,你别纠结这个了,再晚对方就改主意了!”还准确报出了阿姨儿子的名字和小名,这一下就让阿姨彻底打消了疑虑。她赶紧叫醒老伴,老两口翻出存折,连衣服都没顾整齐就往银行跑,路上对方还一遍又一遍打电话催,说“钱取到哪儿了”“再快点不然就来不及了”,吓得老两口差点闯红灯。 幸好阿姨的姐姐住在同一栋楼,出门前她跟姐姐提了一嘴“儿子出事要凑钱”,姐姐常年参加社区反诈宣传,一听这话就觉得不对劲:“撞死人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10万就私了?而且他怎么不跟你打视频,就光打电话?”姐姐的提醒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慌乱中的阿姨。她赶紧停下脚步,颤抖着手拨通了儿子本人的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儿子清晰的声音:“妈,我在单位上班呢,啥事没有啊!” 确认儿子平安无事,阿姨悬着的心才落地,可紧接着又升起一阵后怕,要是再晚几分钟,10万养老钱就没了。可骗子还没罢休,见阿姨迟迟不转账,又打来电话催促,这次阿姨冷静下来,冷冷地说“你打错了”,说完就拉黑了号码。更让人揪心的是,挂了电话后阿姨还害怕骗子报复,连家门都不敢开,后来社区工作人员和警察赶来,她也只敢开一道小窗沟通,直到认出熟悉的社区书记才放下心来。 其实这种骗局早就不是新鲜事了,骗子的套路都大同小异。他们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家庭信息,摸清亲属关系和姓名,再用变声软件模仿晚辈的语气,编造撞人、打架等紧急场景,用“坐牢”“私了”这些字眼制造恐慌。他们算准了长辈疼子心切,又怕惹麻烦的心理,还会用“别声张”“再晚就来不及”这样的话,阻止长辈联系亲属核实,不给任何冷静思考的时间。更有甚者,还会安排同伙假扮“受害者家属”“办案人员”轮番打电话施压,一步步击穿心理防线。 还有的老人就没这么幸运了,有位爷爷接到“孙子”的电话,说撞人需要8万医药费,还特意叮嘱“别跟我爸妈说”。爷爷没多想就取了现金交给了骗子派来的人,直到孙子回家看望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这些骗子之所以能屡屡得手,就是抓住了老年人对新型诈骗手段不熟悉、紧急情况下判断力下降的弱点,再加上精准的个人信息,让人很难设防。 其实识破这种骗局特别简单,核心就两个字:核实。不管对方说得有多急、信息有多准,只要涉及转账要钱,先别慌,第一时间挂掉电话,用自己存的号码回拨晚辈的手机,或者打给他们的同事、朋友确认。骗子最怕的就是“核实”,只要你提出要视频或者找别人确认,他们大概率会立刻挂断电话。另外还要记住,正规的交通事故处理,根本不会让你仅凭电话转账私了,真有意外,走法律程序、联系保险公司,远比私下给钱稳妥。 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多给他们讲讲这些套路,把亲属的常用号码、社区民警电话存到老人手机里,方便随时核实。还可以帮老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给银行卡设个转账限额,从源头减少被骗的风险。说到底,这种骗局钻的就是亲情的软肋,打的就是信息差的主意,只要守住“不盲目转账、先核实身份”的底线,就能让骗子无机可乘。 事件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