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国军成立的22个兵团一览图。这些兵团都有哪些?兵团的司令官都是谁?最终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3 01:57:03

解放战争时国军成立的22个兵团一览图。这些兵团都有哪些?兵团的司令官都是谁?最终这些兵团的结局如何? 从1947年到1948年,国军前前后后一共组建了22个这样的兵团。这22个兵团,就是国军在大陆最后的主力家底。 虽然都叫“兵团”,但内里的“配置”可差远了。有些是“顶配豪华版”,有些就是“丐版”。 最“豪”的,毫无疑问是廖耀湘指挥的第9兵团。这是在东北的精锐,说“王牌”都算谦虚了。 它“豪”到什么程度?一般的兵团也就三四个军,廖耀湘这个兵团最多时管着6个军,包括新1军、新6军——这可是“五大王牌”里的两个!还有号称“第六大王牌”的第52军。总兵力高达15万人。在辽沈战役策划时,东北野战军宁可先啃锦州这块硬骨头,都没人提议先打沈阳。为什么?就是因为廖耀湘这个“虎”蹲在那里,太扎手。 除了第9兵团,还有两个“高配版”。一个是邱清泉的第2兵团。邱清泉外号“邱疯子”,他的兵团里有“五大王牌”之一的第5军,总兵力12万,是淮海战场的主力。 另一个就是黄维的第12兵团。这是陈诚“土木系”的家底,核心是“五大王牌”之一的第18军,也是12万人。黄维自己是黄埔一期,书生气很足,但他手下的兵是真硬。 这三个兵团,可以说是国军最后、最强的战略机动力量。他们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整个战局的走向。 国军辛辛苦苦攒出这22个兵团,就是为了决战。很快,决战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就是这批兵团的“命运审判场”。 国军在三大战役里,几乎押上了所有主力,总共动用了16个兵团。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考场。国军在东北的第1兵团、第6兵团、第8兵团、第9兵团全都在内。结果呢?郑洞国在长春被围,最后起义。最精锐的廖耀湘兵团,在增援锦州的路上犹豫不决,错失战机,最后在黑山、大虎山地区被东北野战军包了饺子,15万精锐灰飞烟灭。 接着是淮海战役,这是国军兵团“团灭”最惨烈的一次。国军在徐州“剿总”的指挥下,砸进了7个兵团。 战役一开打,黄百韬的第7兵团就在碾庄被围歼。接着,赶来增援的黄维第12兵团,就是那个“高配版”,在双堆集被中原野战军死死缠住,最终全军覆没,黄维被俘。最后,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孙元良的第16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华东野战军彻底消灭,邱清泉战死。 短短65天的淮海战役,国军7个兵团灰飞烟灭。 到了平津战役,国军在华北还剩4个兵团。但经历了前两次的毁灭性打击,华北的傅作义已经看清了形势。他手下的李文、石觉等虽然是嫡系,但也无心恋战。最终,傅作义接受了和平起义,这4个兵团放下了武器,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三大战役下来,国军22个兵团的主力,要么被成建制消灭,要么和平起义。那剩下的呢? 他们的结局大同小异,基本就是“起义”、“投诚”和“被歼灭”的“西南三部曲”。 比如在华中,陈明仁的第1兵团在长沙通电起义,张轸的第19兵团在武汉金口起义。 在解放军向大西南进军时,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明显。第15兵团司令罗广文在四川起义;第18兵团司令李振在成都起义;第20兵团司令陈克非在四川起义。 最戏剧性的,当属郭汝瑰的第22兵团。这位“郭小鬼”在国军内部深得信任,官至国防部作战厅长,却是我方安插的“最大卧底”。他千方百计组建了这个兵团,然后在1949年12月,直接率领兵团在四川宜宾起义,把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大门让开了。 那么,最后有谁跑掉了? 有,但极少。 比如李弥和孙元良,在淮海战役时靠着“微操”当了逃兵,后来又重建部队,但在大陆也待不住,最后残部逃往缅甸和台湾。宋希濂的第14兵团在川鄂边境被歼。真正成建制撤到台湾的,只有刘安祺的第21兵团和胡琏后来重组的第12兵团残部。 回过头看,国军这22个兵团,从1947年仓促组建,到1949年底集体消亡,满打满算也就两年多时间。 这些兵团的司令官,汤恩伯、廖耀湘、黄维、邱清泉、李弥、宋希濂、孙元良……一个个都是黄埔系的名将。他们本是国军最后的希望,却在短短两年内,或战死、或被俘、或起义、或流亡。这22个番号的兴起与覆灭,就是一部浓缩的、急促的国军败亡史。

0 阅读:87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